Quantcast
Channel: 白海豚 + 中華白海豚 + 台灣白海豚
Viewing all 2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海豚浮屍海面 香港8日3起

$
0
0
摘錄自2014年8月25日香港文匯報報導

香港屯門與大小磨刀之間海面,昨(24)晨發現一條海豚屍體漂流,水警輪到場搜索,未幾發覺該2.6米長海豚漂至大欖涌水警基地附近防波堤,屍體已肚破腸流兼發脹發臭,打撈上岸經專家到場檢驗,證實是成年雌性中華白海豚,死因有待進一步檢驗。今次是8日內發現第三條海豚屍體。

稍後,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鯨豚擱淺行動組人員到場檢驗,證實是雌性成年中華白海豚。鯨豚擱淺行動組發言人指,中華白海豚屍體長約256.5厘米,已成年,由於屍體包括生殖器官嚴重腐爛,初步估計是雌性,經初步剖驗,發現該條海豚的肺部有異樣,已取走整個肺保存,稍後將交由獸醫作進一步解剖,以確定其死因。

今年以來在香港水域已發現36條海豚屍體,昨日亦是8日來發現第三條豚屍。本月17日,西貢東郊野公園蚺蛇灣對開海面發現體長1.38米雄性江豚屍體;至本月23日,石澳泳灘亦發現一條已成年的雌性江豚屍體。


香港漁護署擬劃海岸公園 被質疑為第三跑道鋪路

$
0
0
摘錄自2014年9月2日香港成報報導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計劃在大嶼山西南面和索罟群島,總面積近2,000公頃水域劃為海岸公園,以保育該區生活的中華白海豚,預料2017年完成法定程序。

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質疑,指定海岸公園是為通過機場第三跑道(三跑)工程環評鋪路;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表示,設立公園將影響約2,000艘漁船生計,勢必惹來漁民反對。

漁護署昨(1)日表示,兩個海域面積分別為660公頃(大嶼山西南面)及1,270公頃(索罟群島)。漁護署將於2015年啟動另一輪公眾諮詢,尋求2017年初或之前完成相關法定程序。根據《海岸公園條例》,有關圖則完成公眾諮詢及相關法定程序後,會交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再正式刊憲指定為海岸公園。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項目主管劉惠寧歡迎漁護署決定,但認為有關海岸公園面積小,距離三跑工程範圍相當遠,不足以減低三跑工程的影響,他建議有關海岸公園的範圍,應全面涵蓋白海豚在西大嶼山一帶的重要棲息地,並與現存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連接,並促請政府制訂落實全面的跨部門中華白海豚管理計劃,重組大嶼山和索罟群島之間的高速船隻航行路線,以保育白海豚。

2014/9/9苗栗中華白海豚擱淺事件 中華鯨豚協會說明

$
0
0
作者:中華鯨豚協會

海巡官兵小心翼翼將白海豚屍體抬上岸。蘋果日報翻攝畫面。

給熱愛大海、鯨豚的人:

這次中華白海豚的擱淺事件令人難過,相信有很多人都很關心這件事,而最關心的重點應該就是「他到底是為什麼擱淺?他到底是為什麼死亡?」。在9月10日早上協會會同許多相關單位進行解剖,雖然這隻鯨豚已經有腐敗的現象,但是我們仍有以下發現:

發現推測
1. 吻部有線狀物纏繞壓痕。可能和漁網造成的傷痕有關
2. 脂肪厚度正常(背部達2.2cm以上)、脊椎上與下的肌肉量正常。並沒有虛弱、營養不良、體質過差的問題。
3. 第一胃有部分已消化食物與少量塑膠異物。腸道前段有黃色食糜,後段有淺褐色糞便。代表在過去也有吃到異物、死亡前還有進食;不過因為還有腸道內容物和糞便,所以異物並沒有影響到其消化功能 (和脂肪厚度、肌肉量的發現可以相呼應)
4. 卵巢有數個白體,子宮已回復正常大小。乳腺不發達。曾經生育過數個小孩,或許海裡還有他的親人。
5. 肝、腎、脾等未發現異常。 

整體來講:該動物體態正常、處於進食狀態、內臟未發現嚴重可立即致死病症。 所以推斷的死亡原因可能和漁業誤捕有關。(還是要強調,該個體為3~4級腐敗,判讀上確實有諸多困難。)

其實一隻海豚的擱淺和死亡,可能和很多的壓力因子有關 (環境汙染、棲地破壞、人為傷害等等),而在這隻鯨豚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跡象:胃裡的異物=>海洋垃圾、污染的問題;吻部有線狀物纏繞壓痕=>漁業誤捕對於鯨豚的衝擊。

而過去的調查中,也發現白海豚身上有許多深的傷痕、目擊到身上掛有網具或被繩子纏住的狀況 (請參考林務局公布之計畫成果:民國101年度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與棲地環境噪音監測計畫);也有發現到人為因素像是船隻撞擊、噪音等等,都進一步造成海豚的緊迫,並影響其免疫功能 (請參考林務局公布之計畫成果:101-10 擱淺鯨豚疾病調查與其保育策略計畫)。

不管是這次的白海豚擱淺或是過去的調查,都一再顯示人為的影響對於海洋生物的衝擊非常的大。雖然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已經畫出來了,但是棲地消失、水下噪音、淡水流量減少污染和漁業誤捕等等威脅,難道就因此真的消失了嗎?

而且不只是白海豚,台灣周邊海域的許多海豚其實也面臨到許多人為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我們在檢查擱淺個體時,比較不容易判定的「噪音」和「汙染物」,對於這些難以抓到把柄的人為因素,我們又該如何去進一步制定相關的保育策略? 而在這些保育策略的背後又需要哪些配套來減緩其對漁業和產業的衝擊? 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規劃好或是立即就可以做到的。但是,這並不代表什麼事都不用做,相反的,我們需要更多民眾的關切,成為有關當局的後盾,去推動相關的政策和配套措施。

中華鯨豚協會 全體敬上

擱淺白海豚被發現時已死亡。蘋果日報翻攝畫面。

※ 本文轉載自中華鯨豚協會網站

疑迷途擱淺 白海豚陳屍岸邊

$
0
0
摘錄自2014年9月11日中央社苗栗報導

海巡署第三二岸巡大隊11日表示,苗栗苑裡出水里岸邊日前發現一隻死亡白海豚,研判可能迷途導致擱淺喪命。

海巡署中部地區巡防局第三二岸巡大隊指出,9日傍晚苑裡安檢所接獲中華鯨豚協會人員通報指出,苑裡出水里岸際發現白海豚擱淺,經派遣人員前往現場,發現一隻身長約2.5公尺、體重約300公斤白海豚漂浮在岸邊佈滿消波塊的水面上,但已死亡。

海巡人員將白海豚屍體抬上岸,經中華鯨豚協會人員確認品種為中華白海豚,隨後載往台中科學博物館,進一步釐清死亡原因及後續研究。

20條件4建議 香港三跑環評有條件通過

$
0
0
摘錄自2014年9月16日星島日報、太陽報報導

香港環諮會昨(15日)有條件通過第三跑道環評報告,列出20項條件和4項建議要求機管局達成,工程方可動工。

對於機管局建議撥款3億元成立保育海洋生態及漁業基金,於十年內改善保育中華白海豚,環諮會認為基金撥款額太少,年期亦太短,要求機管局加碼。環諮會周六會向環保署提交報告,環保署最遲十月下旬前決定是否批出環評許可證。

20項條件包括就保育海洋生態及漁業基金的規模和營運模式、限制高速船航速的具體計畫等補交資料,以及在工程完工後劃設達2千4百公頃海岸公園;另提出4項建議,包括要求機管局與內地加強合作保育中華白海豚。

逾20名來自環保團體和珀麗灣的人士會前到場請願,批評環評報告尚未解決噪音和空牆問題,要求環諮會否決環評報告,環保觸覺總幹事譚凱邦揚言,若環保署署長批出許可證,不排除會提出司法覆核。

重要棲息環境喬不定 台灣白海豚再折損一隻

$
0
0
本報2014年9月1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第一隻研究人員可辨識的白海豚個體──TW-01,2014年9月9日擱淺於苗栗海域死亡;而此時,「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還處於農委會林務局預告階段,TW-01未能受正式劃設的保育效果,便告殞命,距離上一隻白海豚死亡不到5年時間,台灣白海豚離野外滅絕更靠近一步。

傷疤照片,照片來源:林務局,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與棲地環境 噪音監測計畫

令人鼻酸的是,TW-01身上5年前發現的傷口,直到死亡解剖才知道一直未癒合。中華鯨豚協會獸醫師李文達形容,遭到污染的海洋,有如讓白海豚吃餿水油。他期待政府能盡速公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發展友善漁業及相關配套,以及進行白海豚棲地管理。

昨(18日)媽祖魚聯盟等幾個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立刻通過「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並且制定更積極的保育措施、成立海洋資源研究保育專屬機關。

編號TW-01的台灣白海豚,為2002年台灣第一隻被科學研究團隊個體辨識出的白海豚,因為頭部附近有類似眉毛的斑點,暱稱畫眉,身上有類似染色體斑點,又暱稱染色體(Chromosome),為保育團體熟知的個體。

TW-01白海豚健康時的模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供。

根據獸醫師解剖後初步判斷,TW-01為中老年個體,身上有明顯魚網纏繞痕跡,胃部仍有食物,表示死亡之前仍維持正常進食狀態,死亡前幾天還曾目擊海上活動,由此推測可能因漁業誤捕而死亡。

TW-01 白海豚擱淺死亡。照片提供:媽祖魚保育聯盟。 照片來源:中華鯨豚協會網站。多解頗照片,不喜勿入。

相同的情況曾於2009年9月25日發生,距今接近5年前,同樣擱淺死亡於苗栗海岸,研究人員也判斷為漁網纏繞窒息致死。

保育團體指出,沒有保育措施導致TW-01疑似被擱淺死亡,政府成幫兇。

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陳秉亨指出,根據林務局委託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數量僅剩70隻左右的白海豚,能夠承受的死亡頻率,為7~8年1隻;然而,台灣5年之內已經發生兩起白海豚遭誤捕死亡案例,還不包含沒有被人發現的案例。

被漁網纏結後的癒合傷口。 照片來源: 鯨豚攝影者提供

根據由國際學者組成的「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團(Eastern Taiwan Strait Sousa Technical Advisory Working Group)」建議,在 2030 年以前,將族群數量提升到 100 隻。陳秉亨指出,若以目前的消失速度,不但達不到設定的目標,而是更接近野外族群數滅絕。

農委會林務局雖已於4月23日發布「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訂定預告,至今卻仍未能公告,白海豚保育連第一步困難重重。林務局昨發布新聞稿指出,5月22日雖預告期滿,但是包括經濟部工業局、交通部台灣港務局等單位,對劃設範圍及重要棲息環境公告後,開發利用行為仍有疑慮,其他來自各方的意見也接沓而來,有待一一釐清。

林務局表示,已邀集經濟部及交通部等相關單位討論溝通,一等到取得認同後就會儘快公告。

中華白海豚屍現澳門黑沙海灘

$
0
0
摘錄自2014年9月18日澳門日報報導

澳門民政總署日前接獲通報,黑沙海灘發現中華白海豚擱淺死亡。

民署技術人員到場檢查,證實屬成年雄性中華白海豚,長約2.4米,屍體腹部膨脹,已有約7成皮膚脫落,且散發濃烈的腥臭味,估計其擱淺前已死亡,隨海水漂流至黑沙海灘。

為免影響黑沙海灘周邊環境及市民,民署人員當日已將該中華白海豚屍體移離現場。中山大學海洋學院專業人員隨即來澳解剖鯨屍和取樣分析死因。初步檢查體表沒有發現傷痕,排除船隻和漁業誤捕等人為活動干擾因素致死。初步判斷中華白海豚是因染病致死,明確死因有待進一步分析化驗。

由於屍體已開始腐爛發脹,民署人員將其深埋土坑,日後製作成骨骼標本。

又死了一隻中華白海豚

$
0
0
作者: 林子皓(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後)、王俊傑(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生)、李文達(中華鯨豚協會獸醫師)、余欣怡(中華鯨豚協會理事)

噩耗傳來

海上調查的工作同仁們剛剛調查完準備回航,熟悉的船長來電:在海上見到一隻中華白海豚的屍體,在海面上浮浮沈沈。這消息像是一顆炸彈震撼了大家,緊急聯絡中華鯨豚協會擱淺處理人員、獸醫師,希望能立刻剖檢出白海豚發生了什麼事。

但是潮水退去,臺灣西部盛名遠播的候潮港讓船隻無法出海搬運白海豚,工作人員在岸邊苦苦等待漲潮,直到天黑後終於請熱心的船長與海巡弟兄將死亡的白海豚運上岸,並與苗栗縣政府的同仁們一同協力完成擱淺處理。經過林務局與苗栗縣政府同意後,再將腫脹的白海豚運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交由專業科學人員進行剖檢。

照片傳回工作團隊,負責照片辨識的學生嘆了一口氣:是Popper,一隻我們熟悉的老朋友...。Popper從2008年開始拍攝,牠背鰭上的獨特缺刻與斑點非常容易辨認,右側背部下方有一個明顯的傷口癒合痕跡,常引起調查人員好奇傷口主要的成因。牠活動在苗栗至台中海域,屬於長期待在北部的居留者之一。而就在星期一(9/8)的調查中還有拍攝到牠,當時跟著她的老朋友──另隻老年白色個體一起慢游在大安溪口。很難想像兩天前才拍下她在海面悠游的粉紅身影,現在變成浮腫,發出惡臭的屍體躺在解剖台上,似乎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Popper 在海上悠游的畫面,照片來源: 鯨豚攝影者提供

解剖檢驗 盼能釐清死因

經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嘉義大學獸醫系、中華鯨豚協會擱淺處理及臺灣大學生態演化所各單位的人員通力合作解剖及詳細檢驗後,雖然Popper已經呈現腐敗的樣貌,難以判斷確切的死因,但仍可在外觀上發現,嘴喙附近有線狀物纏繞壓痕。

當解剖刀劃下,量測牠的體表脂肪厚度與肌肉狀況相當正常,內臟在目視之下也沒有明顯致死的病變。過去我們經常在解剖消瘦飢餓的擱淺海豚時發現一個空無一物的胃,但這次探查Popper的消化道時,Popper胃裡面雖然有些塑膠片異物,但也還有食物的殘留,腸道裡也可以找到正常消化後的食糜。

詳細的病理分析由於標本實在過於腐敗,是否能進一步分析還需要嘗試。但就初步的剖檢結果顯示:這隻已經生了好幾胎的歐巴桑海豚,原本還生命強健的正在覓食。禮拜一還能見到她游動,禮拜三卻突然留下海上其他親人而死於非命了。造成她無法壽終正寢的主因,極有可能是海面上遍佈的網具。根據她全身粉白的體色,Popper至少是隻熟齡有討海經驗的海豚,人類很難用笨來形容她這場劫難,而是該反問在海裡到底飄滿了多少的人為危險?

照片來源:中華鯨豚協會網站http://www.whal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824&Itemid=186

其他海上親人的處境 依然危機四伏

像Popper一樣身上有傷疤的白海豚不在少數,研究顯示,在71隻可辨認的白海豚身上,至少有高達42%的比例有人為活動的明顯傷疤(30隻),其中漁業傷害是主因。這些年我們持續的幫中華白海豚拍照記錄,發現海豚身上的意外事件實在很頻繁:有的身上不僅套著繩索、甚至還掛著漁網,抑或去年還完整的背鰭今年就削斷了大半。白海豚身體上各式各樣的巨大傷痕,不禁令人懷疑這些海豚們經歷了什麼冒險與災難。

根據林務局委託臺灣大學鯨豚研究室進行的調查、以及福爾摩沙鯨保育研究小組針對中華白海豚族群監測的研究報告中,皆可以見到這些傷痕累累的實例。但我們發現這種漁業傷害在各種年齡層都有案例,且年齡越老的個體身上傷疤累積的越多,不論人們怪罪年幼無知的海豚不懂事,還是年輕莽撞,甚至年老體衰的海豚無法躲避漁網。種種的事實皆顯示漁業網具確實侵犯了白海豚的生活空間,增加牠們的生存風險。

漁網細長繩索會割傷背鰭尾鰭,尖銳的魚鈎會刺傷嘴喙,漁船的螺旋槳更是會在白海豚身上留下一刀一刀的連續傷痕。更可怕的是纏上刺網的個體可能無法脫困、一命嗚呼。去年我們看到一隻年輕個體,身上纏著網具繩子割著牠的身體,在海水裡痛苦的求生存,看了令人鼻酸。今年夏天海上調查人員再度見到牠,一方面慶幸牠生命的韌性,一方面看到那巨大的癒合傷口醒目地控訴著人們的殘害。

被漁網纏結後的癒合傷口。 照片來源: 鯨豚攝影者提供

其他傷疤照片,照片來源:林務局,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與棲地環境 噪音監測計畫報告書p.34 ,臺灣大學生態與演化生物研究所等研究單位執行

除了直接的漁具傷害外,海洋資源的競爭更是人類和鯨豚之間不見血的戰爭,臺灣西岸海域的中華白海豚,身形消瘦且常見背部肌肉凹陷。 每次看到中國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時,大家都會驚呼「這海豚好胖!」,但或許只是我們在臺灣常見的白海豚較為消瘦、少見多怪而已。

拖網、刺網等消耗性的捕撈方式,讓漁業資源大幅下降,連還沒長大或是難以下嚥的漁獲一樣捕捉上岸做為養殖魚類的飼料。加上河川上游的攔河堰不斷興建,溪流河水變成工業用水,把帶有營養物質的淡水攔截,結果不只是讓原本可以涵養豐富漁獲的河口區生產力大幅下降,同時河川流量的減少也連帶的改變了西部沿海, 尤其是河口地區沿岸區域沉積模式。事實上,這樣的變化已經造成臺灣西海岸白海豚棲息環境的退化。

如果說刺網、底拖網這些消耗性漁業讓白海豚的食物來源減少, 那麼由於河川和沿岸的開發活動, 則是從根本上把白海豚覓食的地方去除掉。白海豚除了要煩惱抓不到魚吃,真正能充飢的食物又富含人工污染添加物。食安問題不是只存在人類社會,高污染的汞、重金屬、多氯聯苯這些工廠排放的有毒物質,排放到海洋裡除了順著食物網累積到白海豚身上,也累積在漁獲中吃進你我的肚子裡。吃的少、吃的差造成海豚們健康的危機,影響免疫能力,慢性的毒害中華白海豚們,造成臺灣海域中華白海豚的皮膚病變比例相當高。

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範圍遲遲未能定案!

就在今年世界地球日前後,林務局預告了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環境範圍,希望能讓這瀕臨滅絕的白海豚們有一口喘息的機會。重要棲息環境在野生動物保育法中,是對一個瀕危物種最基本的保育措施。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8條規定:「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經營各種建設或土地利用,應擇其影響野生動物棲息最少之方式及地域為之,不得破壞其原有生態功能。既有之建設,土地利用或開發行為,如對野生動物構成重大影響,中央主管機關得要求當事人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限期提出改善辦法」。

但當我們看到白海豚身上一片片的網痕、一道道螺旋槳傷痕,我們該如何找「當事人」限期提出改善辦法呢?況且不論管制措施、就連一個維持現狀的重要棲息環境在預告30天後,仍然因為各機關紛擾的意見而無法正式公告。從臺灣開始推展白海豚的研究工作以來,所有的研究報告都指出臺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族群面臨著五大威脅:棲地消失、水下噪音、海洋環境污染(pH 8.0)、漁業衝突及河川流量減少。

這些問題每一刻都威脅著海豚的生存,劃設了大範圍的重要棲息環境後,後續的監測管理,更是迫切的工作。最新的族群動態研究指出:如果每年白海豚因人為活動導致的死亡增加1%(以臺灣的族群數量來說,每年死亡增加0.8隻),在100年後的族群滅絕機率就至少增加7.5%。而在60%的族群動態模擬中,族群量也皆在3個世代(大約60年)中下降超過80%(Huang et al.2014)。從2009年至今,已經證實至少有3隻不同年紀的海豚擱淺死亡。如果我們再不採取積極的保育措施,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在未來的生態學與保育生物學教科書上將只會一再提醒,臺灣西岸海域就是白海豚的墳場。

立刻能作的積極保育措施

如果希望在西元2100年的時候,後代子孫們在海邊仍能見到白海豚曼妙的身影,我們現在就要更積極的進行保育措施。第一步能做的就是改善「海洋環境」,以獎勵與稅賦優惠方案鼓勵更多的漁民採用友善海洋的漁業,像是在苗栗縣相當盛行的船釣、一支釣...等,並逐步徵收或以課徵環境稅等方式來減少刺網及拖網等破壞性強的漁法。

另一方面,應更加強沿海環境的巡護能力,徹底執行離岸3海浬內禁止底拖網,或是使用違法的3層刺網等違規取締,鼓勵在地民眾一同加強巡察及回收周邊海域的廢棄網具,並修法讓巡護單位在發現漁民違規時有實際行政處分之權利,並非僅開單告發但卻無權處罰。此外,並應立即邀請各單位研擬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的核心區劃設,討論依照魚群繁殖時期休魚與捕捉體長等限制捕撈作業,增加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成長的潛力。

緊接著可以仿效水、土汙基金之設置機制,修法針對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內排放廢水、長期製造大量噪音之工業單位收取污染防治費。並持續針對目前沿海工業區進行科學調查與實驗釐清廢水排放與河川流量減少對中華白海豚造成的生態衝擊,及研擬保育措施提出改善辦法,以從根本來恢復海洋生態,同時增加漁業轉型後的捕撈效率,保障漁民生計。

同時,透過NGO協助開放公眾參與和第三方監督,由科學專業團隊長期監測重要棲息環境品質、海洋生態系統組成與中華白海豚生態。在族群生態上可持續追蹤群體數量、新生海豚幼兒繁殖狀況、死亡率等資料來判斷保育策略是否有效;由群體及個體分佈範圍配合行為觀察瞭解棲地利用及其品質,照片記錄判讀體表傷疤與病變的健康指標。透過水下錄音機與水質監測網絡瞭解重要棲息環境內的水下噪音干擾與海洋汙染變化趨勢。政府跨部會的中華白海豚保育定期會議必須持續且定期召開,透過各部門保育措施執行效果的回報,配合科學數據的監測結果來更新。

現階段執行保育措施的各單位都面臨人力物力資源不足的窘境,保育主管機關也更應協助NGO尋找有意願的民間社群與單位,培養更積極的社區保育意識。除了產、官、學應極力投入保育白海豚的工作,恢復西部海域的海洋生態之外,我們也更應找出一條讓民間社群和白海豚族群共存共榮的路,讓臺灣的海洋保育執行能朝正軌前進一大步。


中華白海豚 浮屍香港機場海面

$
0
0
摘錄自2014年9月24日蘋果日報報導

香港赤鱲角機場以西海面,今(24日)早7時56分,一條長約1.5米長的白色海豚,被發現浮屍海面,水警輪到場將屍體撈起,再送往大欖涌水警基地。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鯨豚擱淺行動組接手處理後,證實為成年雌性中華白海豚,長約2.59米,屍體已嚴重腐爛,暫時未確定死因。

砸60億造綠色台中港 白海豚生態廊道遭切割

$
0
0
本報2014年10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中港務公司以推動台中港優質港區及綠色港埠為名,編列60億經費新建多項工程;又因行政院核定的港口範圍與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重疊,不斷以公文要求林務局預告的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修改範圍,而使得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至今未能公告。保育團體痛批綠色港口都是假、「浪費錢」。

行政院不斷加碼的台中港,以60億變身綠色港埠,卻阻撓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劃設。(圖片擷取自台中港綠色港口推動現況)

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至今未公告  綠色港預計2016年底完工

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雖已預告接近半年,未能完成公告程序。林務局在最近一份新聞稿中表示,「預定範圍涉及國家重大工業經濟發展之區域等...已邀集經濟部及交通部等相關單位討論溝通,俟取得認同後儘速公告。」

保育團體點名台灣港務公司台中分公司以及工業局離島工業區執意開發,要求修改範圍。台中港務公司也承認,林務局預告的重要棲息環境,涵蓋了年前核定的台中港區預定範圍,因此要求林務局修改預告範圍。

台中港務公司套圖結果,未來港區將再往外擴張數十公里填海造陸,範圍遠超過離岸3公里。只是,研究指出,白海豚只能生活在水深不超過25公尺的海域,沿岸3海浬是牠們重要的棲息環境。

然而,台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卻以「配合政府推動綠色港埠政策及台中港未來長遠發展」,提總經費約新台幣60億元的「台中港優質港區及綠色港埠發展建設計畫」於2012年9月5日報奉行政院核定。

計畫內容包括中泊渠東側護岸及18號客貨碼頭、44、45號一般散雜貨碼頭及南泊渠護岸、105號大宗散雜貨碼頭、公共倉儲設施等4項新建工程,以及南堤路海側堤基保護暨北泊渠底端水域欄柵拆除及浚挖工程。工程已於去(2013)年起發包施工,預計2016年底前完工。

環團:棲地切割  保育更艱鉅

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陳秉亨指出,白海豚已經因為六輕設廠,造成棲地切割,台大研究團隊所指出的南北兩個熱點,應是棲地切割效應所造成,也影響了遺傳基因無法交流,若因台中港務公司以新建工程阻撓,恐怕再造成棲地切割效應,保育更形艱鉅。

「其他國家的綠色港口是保育,台灣的綠色港口仍是工程思維」陳秉亨說,綠色港埠是假,浪費錢是真。

航運、岸上工業,影響白海豚生存。(攝影:黃摳呢)

港務公司:種木麻黃就是綠色港埠

台中港務公司對於綠色港埠的概念,由以下引述文字可見:

「38年來本港從一片荒蕪到現在到處綠意盎然的景象,無異就是一部落實綠色港埠的工作史……光是修建環港路及南堤路工程,我們就種下近14萬棵樹木,剛才提到的北淤沙區也種下20萬棵木麻黃,到目前為止本分公司每年自行補植的數量也高達5000棵,對於會影響道路工程的大樹,我們更想盡辦法來加以保存,而留下美化的「大樹公」,深得地方人士的讚賞,連結中一路景觀自行車道成為地方民眾每日休憩運動的好去處。」

港灣生態景觀的概念則為:

「港區自行車道跨越濱海橋後銜接至高美濕地,遊客沿途欣賞各式意象景觀、風力發電景觀及溼地生態等多樣性之休閒遊憩空間,於中一路榕樹公園豎立石碑及增建遮風避雨設備,除美化榕樹公園整體景觀,碑文也記載大樹公歷史,包括當初留存、募款改建廟宇及治療褐根病等事件,以保存文化記憶並供遊客知悉大樹公歷史,增益港區人文及自然資產價值。」

另「為舒緩漂沙淤積問題,並擴大飛沙防護範圍,提升台中港營運環境,將北防沙堤循原堤線方向朝外海延長300m,以發揮攔蓄沙效果,提高北淤沙區儲沙能力;另2013年該區進行防風定砂工程,種植木麻黃28萬株,共新增綠地面積30公頃。」

台中港每年都得花費巨款疏濬。(圖片擷取自台中港綠色港口推動現況)

港區與白海豚棲地重疊  工程師:甚感訝異

台中港務公司也將配合台中市政府辦理「梧棲觀光漁港建設美人魚碼頭等暨周邊設施相關工程」、「台中市白海豚生態館新建工程」以及「新建景觀橋暨海堤路景觀改善工程」,以提供民眾休閒遊憩空間。

根據台中港務公司總工程師,與記者「觀念溝通」指出,台中港是國內唯一的人工港埠,也是最大的人工港埠,在不可能興建港口的沙灘上所興建的大型商港,至今每年仍要花龐大的經費疏浚,在台灣須以外貿導向的國家,是一項了不起的工程,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

目前在綠色港埠政策上,先以維護港口環境為優先,確實未做到「動物保護」;而港區範圍是由行政院核定,也曾徵詢林務局意見,對於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與港區範圍重疊,「甚感訝異」。

綠色港埠應提高生物多樣性  與環境共存

2011年交通部運輸研究所舉辦的『台灣綠色港埠建置』研討會論文集指出,「綠色港灣」或「生態港灣」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的定義,「生態港是政府意識對環境的責任,而提出『與環境共存(co-existing)』的港埠」。

報告中也指出「無論是「綠色港灣」或「生態港灣」,都是以改善港埠營運模式及港區環境為目的,強調港埠所扮演之角色不僅重視經濟效益,應能朝向發展低污染、高生物多樣性、復育環境、結合周邊社區利益等多目標性的港埠經營模式。」

在「台灣綠色港埠之發展」一文中,提到一項為期4年的計畫,檢視台灣港埠朝向綠港發展的重要議題,其中一項發展策略就是提高生物多樣性。

以「綠色」之名 吃白海豚豆腐的台中港擴建工程

$
0
0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副總統吳敦義「白海豚會轉彎」的言論,讓鄉民酸上天,也意外教了人民白海豚是不會轉彎的。然而,台灣讓白海豚轉彎的工程何其多,這一次,台中港務公司以60億經費打造「台中港優質港區及綠色港埠發展建設計畫」,切割了白海豚棲地,阻擋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劃設,計畫中還包括支持台中市政府「白海豚生態館」,白海豚若有感,對人類無情至此,恐已絕望至極!

60億以綠色之名新建港埠,使白海豚處境更艱困。(攝影:黃摳呢)

令白海豚窒息的綠色港埠

由於此項以綠色港埠為名的計畫,劃設範圍與林務局野保諮詢委員會所決議的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重疊,甚至突破3海里界線,因此不斷以公文要求林務局修改劃設範圍,並且以行政手段合理化其要求,阻撓重要棲息環境公告。

台中港綠色港埠新建工程的劃設範圍之所以神聖不可侵犯,歸根究柢就是行政院核許,只是,這次即使白海豚能轉彎恐怕也過不去!

依據學者調查,白海豚只能生活在水深25公尺的近岸海域,即使白海豚會轉彎,也無法繞到3海浬外的水深之處,如此一來,棲地將限縮於苗栗龍鳳港到台中港之間,往南則限縮在六輕以北,基因交流再受阻隔。這對保育族群數不到100隻的白海豚,形勢更加險峻。

台中港建造早於30多年前,硬將沙灘改變為商港,使海龜失去產卵棲地,現在還要切割白海豚棲地,到此為止,或許只能說是環保運動的挫敗,但若硬要將這些作為標上「綠色港埠」,恐怕成了國際醜聞。

當全球商船得知,這座號稱為綠色港埠的商港,背地裡卻切割了白海豚棲地,應該很難堪吧?

以綠色港埠經費挹注的台中白海豚保育館

白海豚有如台灣落魄的明星,當國光石化開發計畫停擺,白海豚保育成了少數學者和保育人士關切的議題。但是以白海豚之名揮霍稅金的行為卻沒少過。

台中市政府斥資6億,打造網友形容為馬桶的「白海豚生態館」,其中3億來自中央補助,還有部份來自台中港務公司以「台中港優質港區及綠色港埠發展建設計畫」協助辦理,台中市政府新聞稿表示,「這是國內首座以白海豚生態保育為主題的重大建設,將成為海線新觀光地標」工程預計2016年8月完工。

台中市副市長黃國榮說,「白海豚生態館就是為了宣導白海豚的生態保育,同時要發展當地觀光,絕對不像外界所說會危害生態保育」,拿著台中港務公司切割白海豚棲地的經費說保育,還有比這更矛盾的事情嗎?「白海豚生態館」究竟是象徵生態保育有成的地標或終將成為白海豚滅絕的紀念碑?

當我們訕笑吳敦義「白海豚會轉彎」時,我們卻任由政府將納稅金,用於即使白海豚會轉彎也活不下去的綠色港埠,不如一舉斃了白海豚恐怕還比較仁慈!

註:見「台中港綠色港口推動現況」,39頁

港擱淺海豚 遭高速船撞斷頸

$
0
0
摘錄自2015年1月5日蘋果日報報導

元旦日在香港大嶼山擱淺的中華白海豚完成解剖,疑被船隻高速撞擊,斷頸斃命。該條年幼雌性中華白海豚身長171厘米,本月1日伏屍於大嶼山雞翼角水域,當時有6條海豚圍着豚屍游弋,一度嘗試把海豚屍體頂上水面。

解剖結果顯示,海豚死因是創傷導致脊椎斷裂,其頭骨與第一節頸椎骨斷開距離達4.43厘米,右邊頭骨及胸鰭多處骨裂及骨折,右邊肌肉組織多處瘀傷。該海豚本身患有肺病,或因此影響牠避開撞擊物的能力。

現時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每半年就與政府相關部門開會,研究能否調整船隻的航道,減少高速船駛過中華白海豚棲息地時,對鯨豚構成的威脅。大澳觀豚的船隻若駛得太快,也可能撞傷海豚的背鰭,發言人呼籲,市民參與觀豚活動時,要留意船隻有否遵守觀豚守則。

大數據尋蛛絲馬跡:中華白海豚消失中 原因不只國光石化

$
0
0
作者:方力行(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 本文原載於 科技報導2015.02,398,p10-13

白海豚。資料照片

台灣海洋中近幾年來最熱門的瀕危動物就是白海豚,不論老幹新枝,每位衛道之士都能對牠們悲慘的身世提出一番感人肺腑的說法,就算明知講不出什麼具體的方案來救亡圖存,但只要指責了政府或開發單位,就總覺得自己對環境保護盡了一分贖罪的責任,因同情弱者彰顯了正義的情操,不過除了熱鬧一番外,中華白海豚的命運,有誰講的清楚?

發現台灣西岸的白海豚

大約在2001年左右(註),報紙有則小小的新聞報導,在苗栗附近發現了一隻擱淺死亡的白海豚,經「專家」判定牠是罕見的白海豚,因為當時社會並不知道台灣存在獨立的白海豚族群,所以認為是從中國東南沿海族群生病漂流或迷航過來的個體。不過身為一位海洋學者,我倒覺得有些奇怪,因為當時台灣海峽的季節性海流並不適合讓病弱的個體「向北」橫跨海峽,漂流到台灣西北海岸一帶,但真相是什麼呢?

約在1991年,我籌建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時,曾連續給了幾年計畫,委託了一位年輕學者進行台灣首次的鯨魚及海豚類調查,並將結果出版了國內第一本「台灣鯨類圖鑑」的專書,因此看到白海豚的新聞,又無法從書裡的「台灣鯨類外形檢索表」中找到相關資訊後,就一直覺得有義務將這件事搞清楚。是以從次年起,又再籌了一些經費,連續3年,委託當時駐館的特約研究員王愈超博士和楊世主小姐,共同進行台灣附近白海豚的調查研究。

他們得到的成果大出意料之外,幾乎可以判定台灣西部沿岸存在一個獨立的族群,極可能已是一個亞種了,但數量卻很少,大約只有130餘隻,急需社會的關注和保護。為求慎重,海生館和海洋教育推廣基金會合作,特別在2004年左右舉辦了一個小型的中華白海豚國際專家工作坊,之後又在台北台大校友會館舉行了記者會,希望藉此喚醒社會的重視和實質保育行動。記得當年農委會也有派員參加,還認為海生館有點越俎代庖,好在聽說沒多久之後,他們也委託了熟悉的合作團體執行白海豚的調查計畫了。

真是令人樂見的結果!好的研究態度本來就該是「但開風氣不為先」。不過個人因為在海洋學術界多年,熟知不同田野調查品質的影響重大,因此仍然繼續支持王博士和楊小姐又做了3年研究,而且由於第一階段的成果已引起國際重視,王博士這次自行從海外募到了不少捐款來共同執行計畫,研究的結果在2006年左右舉行了第2屆白海豚國際研討會,當時我已離開海生館,只是特別注意到這次白海豚的族群量已降到了大約100隻左右。這段時間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使得白海豚的族群減少了這麼多?王愈超和楊世主告訴我,在他們從事調查工作的這幾年中,由於長期的宣導,許多漁民已逐漸瞭解並開始保護白海豚了,那牠們為什麼仍會減少?

石化工廠喚醒保育意識

又過了3、4年,反對國光石化建廠的事件喚醒了整個社會對保育白海豚的重視。冠了個「媽祖魚」(其實牠不是魚)的名稱,讓牠真的神聖了,並且帶領環保人士(但未必是鄉民)趕走了國光石化,不過牠可能救不了自己,因為我注意到,此時對白海豚數量的估計已只有70幾隻了(假設後來的調查品質和王博士、楊世主一樣優秀),若此為真,那在過去的十年中,在沒有國光石化或其他重大建設下,台灣西岸的白海豚族群卻已大減了將近50%,而且是幾乎呈直線下降,到底是什麼因素如此穩定,如此強大的存在?我們若找不出來,又何需奢言要拯救白海豚?

雖然個人在學術上的專業是海洋生物生理及生物化學,但是我從1990年參與環境生態調查與監測計畫開始,就一直對大數據的分析(Big data analysis,其實不過是有耐心的收集累積資料加上方向清楚的數理分析而已)甚為著迷,也陸續和學生們發表了不少相關的論文,其中ㄧ篇2012年在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顯現的結果(圖一),卻意外讓我覺得看到了使白海豚持續減少的可能原因,文中我們將彰濱工業區外海十數年來調查監測的水質、生物資料一起做了整合性的分析,想嘗試著瞭解什麼才是真正影響這個海域生產力(以植物性浮游生物和動物性浮游生物為指標)的主要因素,但結果和原先預期的「工業汙染」或「施工干擾」等完全不一樣,而是「河川水量」和「季節變化」,季節變化無人能改變,那麼河川水量降低就勢必是造成彰濱工業區附近海域生產力減少的最大因素。找到原因,答案就清楚浮現了,因為河水能為海洋帶來大量的營養鹽以促進海域生產力,如果河水少了,營養鹽就少了,沒有營養鹽,就沒有生產力;沒有生產力,就沒有魚蝦;沒有魚蝦,就沒有高階捕食者所需要的食物;沒有了食物,白海豚的族群當然就愈來愈少了,更何況那僅存的一些魚蝦,還要被沿海捕魚的漁民抓走一大部分。

彰濱工業區外海以浮游生物為主體的結構方程式生態模式。圖片來源:方力行

圖一:彰濱工業區外海以浮游生物為主體的結構方程式生態模式

牠們要如何永續生存?

那麼彰濱附近河川的流量為什麼會大幅減少呢?真是不堪深究,結果當然歸因到我們自己,社會愈發展(不管是經濟或生活品質),用水量就愈高,截水量就愈大,留給自然界的水,不論是陸上的野生動物或海中的魚蝦所需,都愈來愈少,你要牠們怎麼「永續生存」?

有了這個大方向,要瞭解白海豚的消長就有跡可循了,先看看中部地區河川上的各個水庫,攔河堰,確認一下它們建設的時間,流量的改變和估計輸送營養鹽的量,什麼時候這個數字降到支撐海域承載量所需生產力的臨界值以下,大概就可估算的出白海豚族群開始「自然」減少的時間,當然,同時還可用台灣沿岸漁業產量的變化來佐證;有了這些數據,真是不幸,大概中華白海豚完全絕滅的時間都可預估出來了。

說到漁業,十幾年前我實驗室以台灣沿岸漁業資料做的另一個研究,其實也反映了白海豚的分布和食物特性間的相關性。

大約在14、5年前,我比較積極的投身台灣的海洋環保活動,在指出自然海岸已有幾乎一半都被水泥化的同時,突然想到這麼長時間和大規模的改變海岸線,以及經過了將近4、50年沿、近海竭澤而漁的漁業活動後,台灣附近的海洋生態特性是不是早就該改變了?過去50年來,一般對台灣沿海生態體系的觀念都僅止於台灣西部是沙岸生態區,東部是大洋生態區,北部是礁岩生態區,南部是珊瑚礁生態區,這其實是依地理特性,而不是生物特性來分的,那真正的生物生態特性要怎麼做呢?而且若真要做到全台灣這麼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如此多的資料又要從哪裡來?想來想去,我想到了當時唯一公開的政府數據,「漁業統計年報」,就請學生收集了連續3年各縣市漁會沿岸漁業的交易紀錄,並計算各漁區間的群聚相似性,看看各區之間是否可歸納為同一群。

結果如圖二所顯示,單單是西海岸就分成了4個不同的生態區,桃竹苗、彰雲嘉、台南高雄,各自成了一區,但台中呢?為何自成一區?瞭解它漁獲種類之後,真相就浮現出來了,台中是當時兩岸漁獲海上交易的「吞吐港」,因此魚類組成反而和大陸沿海相似,和台灣格格不入。這些結果和白海豚分布有什麼關係?你看出來了嗎?中彰雲嘉正是白海豚的主要分布區,也是建議中的主要保護區,牠們為何不向南或向北分布呢?或許是因為這區的特有魚類相,正是白海豚主要的食物來源,向北或向南的魚相組成變了,也非其所好了。

用漁業統計年報中的數據分析出來的臺灣沿海生態分區。圖片來源:方力行
圖二:用漁業統計年報中的數據分析出來的台灣沿海生態分區

大數據指引 白海豚滅絕原因

有了以上這些大數據的分析指引,我們可不可以說,白海豚主要分布區旁邊陸上河川入海流量的多寡,影響這些流量的因素,以及它所形成沿海生態系(主要是生產力、魚類和底棲生物)的消長,會不會就是真正解決中華白海豚免於滅絕命運的神秘鑰匙?

除了白海豚以外,因為對撲朔迷離生態變化的無限好奇,我的實驗室還曾利用大數據的分析技術和能力,試著去解開許多環境生態的謎團,譬如員山子分洪道對深澳附近海洋生產力(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響,它不是一般認知的負面的,反而有些許幫助(0.06,數理模式運算後所得的相對係數)(但台灣不是應該把水留下來嗎?);墾丁地區的藻類繁盛到底對珊瑚著苗有多少影響?還真不少,有-0.57(全幅是±1)(所以不止工業區,遊憩區也要建汙水處理廠);集合師生(和陳義雄教授)兩代努力整理完成台灣淡水魚大尺度的遷移分布路徑後,卻赫然發現大甲溪上游的櫻花鉤吻鮭其實應該來自蘭陽溪(看不到歷史,怎麼看得清現在?)……。科學真的很好玩,不是因為它能求名求利,而是它讓我們更靠近真相,更體會「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樂趣。

註:本文中所提及的新聞、計畫、會議、出版品等,皆有可查證的時間排序及正式檔案可稽,個人記憶只是大約的年份。

【延伸閱讀】

  • Chou, W. R. et al.,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coastal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diversity: 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odel analysi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Vol.184:5679–5688, 2012

【相關文章】

港再有海豚擱淺 死因未明

$
0
0
摘錄自2015年3月25日成報網報導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鯨豚擱淺行動組」昨(24)日接報跟進一宗中華白海豚擱淺個案,證實為雌性成年中華白海豚,為今年第六宗擱淺個案。惟屍體發現時經已嚴重腐爛,故未能確認主要死因,行動組已抽取樣本作進一步化驗。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助理科研項目經理冼映彤說:「我們自2006年起與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合作,合共處理了超過280宗鯨豚擱淺個案。但很可惜,當中只有少於一成個案能確認死因,主要因為大部分的鯨豚屍體在被發現時已嚴重腐爛,尤其是天氣炎熱,鯨豚屍體腐爛速度加快,令解剖和化驗的工作將變得相當困難。

漁民反彈 白海豚重要棲地遲未公告

$
0
0
摘錄自2015年4月8日中央廣播電台台北報導

農委會林務局2014年預告台灣西部海域為「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但因為遭到漁民團體強烈反對,事隔1年仍未正式公告。環保團體8日表示,台灣的白海豚如果能成功復育,就代表海洋生態得以回復,台灣的漁業資源將更豐富,因此,生態保育與永續漁業是共生關係,希望兩者能取得雙贏。

台灣西部海岸的中華白海豚族群目前僅剩下約80隻左右,被國際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種等級。環保團體近年為了中華白海豚的保育積極奔走陳情,不但擋下國光石化開發案,也力促林務局在2014年4月將台灣西海岸共7萬6千公頃的海域預告為「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不過,遲至目前仍未正式公告。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由於預告之後漁民反彈相當激烈,認為劃定範圍過大,而且擔心公告之後會進一步限制捕捉區域,影響漁民的權益,因此林務局仍在積極協調溝通。

林務局8日下午再度邀請經濟部工業局、港務局、漁業署、地區漁會與保育團體等共同討論,希望盡快取得共識。


環委籲六輕善盡企業責任 放流水pH7.8護海洋

$
0
0
本報2015年4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海洋酸化是國際海洋科學關注的議題,國際間多篇科學研究指出,pH值7.8以下的海域,不利海洋生物,恐怕導致海洋生態崩解。昨(10)日環保署審查六輕白海豚保育對照表,環評委員呼籲台塑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將放流水標準訂為pH7.8以上;並且建議附帶決議環保署修訂甲級放流水標準,但此項提議遭環保署官員駁回。

瘦骨嶙峋的白海豚,不只是餓肚子,也顯示台灣海洋病懨懨。學者建議六輕放流水標準,至少需pH7.8,守護海洋解救白海豚。(圖片來源:媽祖魚聯盟)

西海岸能否永續 看白海豚就知道

2012年第二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做成3項決議,包括要求台塑提出白海豚保育友善措施,將白海豚監測相關資訊公布在網站上,以及妥善處理工業區放流水,儘量維持該海域pH值在8.0左右;附帶決議請林務局負起白海豚生態調查之責;2013年3月13日第231次環評委員會決議全案退回專案小組審查。

闊別兩年後,本案昨重回談判桌。幾位委員都指出,資料顯有不足之處,無法據此評估白海豚現況。委員李培芬說,資料和3年前看到的資料很類似,環評要求pH7.6以上,不但做不到甚至出現pH7.5;白海豚的狀況整體區域變化看不到,從整體不同時間的內容變化,無法看出趨勢,整體內容令人「很失望」。

pH7.8以下  海洋走向崩解

由於海洋酸化是近年來國際間關切的議題,國際間相關研究資料越來越多,委員邵廣昭即指出,雖然國際間沒有文獻證明適合白海豚生存的海域pH值是多少,但近幾年國際間相關研究報告都證明pH值7.8以下,對海洋生物會有傷害;再不改善,海洋生態系就會面臨崩盤。

他認為,台塑應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至少達到pH7.8以上。

「為何介意pH值?因為國外有太多研究顯示,pH值過低對海洋生態有影響,雖然在pH7.3的海域,白海豚也會游去吃東西,這是因為沒有東西吃時,什麼地方有食物,再大的危險牠都會去。」環評委員劉莉蓮說,pH值低不只是影響白海豚,更重要的是影響他的食物。

國外許多針對牡蠣的研究顯示,pH值低於7.8對於胚胎發育有影響;他也建議六輕放流水要達到7.8以上。

環保署:放流水標準比中國好

邵廣昭說,目前甲級水質標準是十幾年前訂為pH7.5~8.5,現在已經有這麼多科學證據佐證,環保署正視這個問題。

對於pH值是否在曝氣池完工後增加,他認為資料不足以證明,須監測半年以上再論定。建議比照香港政府測站密集,而且將原始資料上網。

至於幾個測站都曾出現pH值低於8.0的情況,這幾年監測資料也顯示白海豚的隻數和群數都在往下降,劉莉蓮建議檢視兩者之間的關聯,包括整個西南海域的監測資料進行對照,才能釐清是整體海域都有問題,或是六輕單一問題。

會議決議,開發單位須補充網路上海域水質和放流口水值連續監測資料,經彙整、開發單位解讀後最新資料,以及歷來白海豚觀察觀測情形,這兩項資料經委員書面確認,由環保署核備後送環評委員會確認。

閉門會議時,主席一度提議將環保署修正放流水標準列入附帶決議,卻遭環保署官員以中國放流水訂為pH值6~9以及其他國家「訂得更低」,認為沒有必要檢討駁回。

第二次審查會議重點摘要

水資源聯盟根據周蓮香2011年的調查報告指出,中華白海豚49%有皮膚病,認為罪魁禍首包括六輕多座汽電共生廠、發電廠的脫硫廢水,每日約18萬噸直接海排;而石化業排放的重金屬及有機污染物,造成海水酸化,不但直接影響白海豚安危,也使得海域生態不振,無法供應白海豚生存條件。

彰化醫界聯盟認為中華白海豚的生長海域pH值不能低於8.0,不同意六輕放流水標準只符合甲級海域7.5。聯盟秘書張淑芬說,「中華白海豚是雲林海域生態保育指標,當地出沒的白海豚,48%都是親子族群,更需維持當地自然樣貌。」

立委田秋堇表示,台塑做為國際企業,應顧及企業社會責任,開發過程不傷及環境以及弱勢民眾,因此應讓海洋pH值維持在8.0,讓海洋健康生產健康的食物。

環評委員建議除持續進行白海豚調查監測,並應成立資料庫,否則永遠都缺乏背景資料;研究調查也不該只做春夏秋,白海豚冬天的去向應補入資料中;也可考慮對照研究,選擇無工業區的海口設置研究樣區。

另外,審查委員也建議在水下聲音監測應說明範圍和速度,當抽砂和拋沙到甚麼程度的聲量應停工等;對於中表層魚類的調查,了解白海豚食源

延伸閱讀 | 白海豚保育密碼 pH8.0

西移860公尺避白海豚 台電芳苑離岸風電計畫過初審

$
0
0
本報2015年4月1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西移風機基地860公尺,將計畫避開魚礁、白海豚棲息地範圍後,台電在彰化芳苑的「離岸風力發電第一期計畫」15日通過環評初審。

此次審查,台電提出施工營運工程相關污染與對生態、沿岸漁業與地質等項目監測與減輕對策獲得認可,但通過此案的同時,小組召集人顧洋也提醒,此案位於外海,後續如何追蹤監督,將是一個課題。

台電彰化芳苑的「離岸風力發電第一期計畫」施工期間鳥類監測位置示意圖。

離岸風力發電第一期計畫是政府為了推展永續綠色能源,由能源局示範獎勵的基礎計畫之一,由於彰化海岸風場相當優良,工業局曾表示對身為前導的此計畫感到相當期待。

台電此案是台灣第三個離岸風力發電計畫,也是官方的第一個,另有民間海洋風力發電公司提出的「竹南離岸式風力發電計畫」、福海風力發電公司位於彰化海岸「福海離岸風力發電計畫」,並陸續通過環評。

但由於此案選址在彰化芳苑外海水深15~26公尺的地區,靠近「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的預定範圍,而在之前的審查中,小組要求台電評估施工、營運至除役階段,對白海豚生態的可能影響,更要求台電評估風機西移可能。

風機避白海豚棲息環境  林務局關注噪音影響生態

今次再審,台電提出將基地距海岸最近距離由原本的6.7公里西移至約7.2公里,最東側一排風機重新配置於原風機西側及南側,距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達860公尺以上。

林務局對此變動表示可以接受,並另要求台電應持續對周遭的海洋哺乳類、鳥類與蝙蝠等進行相關生態監測及研究,以利理解噪音音頻與音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衝擊沿岸漁業、養殖?  夏季刺網、一支釣受影響

除了降低對白海豚的衝擊外,沿岸漁業與淺海養殖會受到什麼影響?漁業署與環委劉小蘭再次提醒之前的問卷調查都顯示「有條件贊成」的漁民比例有二、三成,應該重視。

台電公司則回應,彰化目前已無捕撈遠洋及近海漁業,他們評估,施工期間將會影響夏季刺網及一支釣漁民作業,但對拖網與定置網作業影響極少。

電纜舖設位潮間帶  台電稱對水鳥影響小

而對於當地芳苑灘地水鳥的影響,台電公司則表示由於電纜舖設的地點是潮間帶,對覓食區衝擊不大,而且外海風場也不是主要鳥類遷移路徑,推測應無撞擊可能。

此案在第三次初審時獲得通過,台電承諾小組要求,在環評報告有單獨章節更詳盡監測對經濟魚種的影響,同時鳥類、鯨豚類及魚類等追蹤監測時間也會再增長,而這些資訊也將即時修正管理並上網公告。

台灣特亞增新成員 「台灣白海豚」全球不破百

$
0
0
本報2015年5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依傍著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如今在科學研究下,確認為台灣特有亞種,並以台灣為名,經由學者發表於國際期刊,從今以後正名為「台灣白海豚」。面臨台灣白海豚全球族群數不破百,民間團體積極要求重視白海豚以及海洋生態保育。

台灣西岸的這群白海豚,基因表現與中國廣東、香港一帶明顯不同,IUCN承認其獨特性,列為極度瀕絕。(圖片來源:林務局)
台灣西岸的這群白海豚,基因表現與中國廣東、香港一帶明顯不同,IUCN承認其獨特性,列為極度瀕絕。(圖片來源:林務局)

台灣特有亞種家族,白海豚入列

包括櫻花鉤吻鮭、鳳頭蒼鷹、台灣水鹿、台灣黑熊在內的這些耳熟能詳、受到社會大眾關注的物種,都是台灣特有亞種,如今,台灣白海豚也入列;在分類學上,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也更新為台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與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兩個亞種。

鯨豚研究學者王愈超(John Wang)今年發表於《Zoological Studies》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位於台灣西海岸的白海豚族群,因為地理區隔的因素,無法與中國沿海水域的白海豚基因交流,在演化上獨立於中國水域的白海豚,屬於亞種。

東台灣海峽白海豚國際顧問團陳昭倫博士摘要這份論文的重點時指出,分析在台灣水域與中國水域的海豚斑點圖樣的差異性,得出幾近無重覆分佈的結論,符合亞種界定的「75%原則」-94%的群體能夠從另一個群體的99%以上被辨別出來,再加上地理區隔與動物行為上的不同,都提供了台灣白海豚為亞種的證據。台灣白海豚(S. c. taiwanensis)的正模標本和副模標本的樣本已被建立。

亞種的認知可以影響無論是科學家或非科學家看待生物的態度,而此次台灣白海豚學名,未如台灣黑熊使用「formosa」, 而是「Taiwanensis」。陳昭倫說,這才真正代表台灣。

這次台灣白海豚被確定為獨立的亞種,主要是斑點多寡。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執行長林愛龍表示,野生動物族群數量,與牠所受到的法律保護有關鍵性的影響;能否正確的統計族群數量,則與族群個體的辨識度有關。「如果能成功辨識個體,就能有效觀察族群數量、族群特徵,與評估族群瀕臨滅絕的可能程度。」

中華白海豚兩個亞種差異比較。(圖片來源:王愈超John Wang)

過去大家對海洋不熟悉,覺得海洋生物看起來都一樣,其實牠們是能被辨識的。海洋生物依據身上的紋路、斑點,可以辨識出不同個體。像海龜是靠頭部兩側的花紋去認,大白鯊是靠灰色跟白色交界的紋路去辨識,白海豚則多半靠頭上跟背上的斑點,與背鰭的形狀去辨識個體。

重要棲息環境無法公告

根據科學家估算,台灣白海豚全世界只剩70~80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中,評定為極危物種(CR, Critically Endangered),只比野外滅絕好一級。

台灣白海豚命名記者會。(圖片來源:台灣白海豚保育聯盟)
台灣白海豚命名記者會。(圖片來源:台灣白海豚保育聯盟)

然而,農委會至今尚未能拿出有效的保育策略,包括去(2014)年林務局於地球日前4月21日預公告的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但至今仍未正式公告,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指出,經濟部工業局至今仍以20年前規劃的離島工業區做為反對理由,即便空氣污染總量已破表。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即認為,政府應制定積極保育政策,降低棲息地減少、水及空氣汙染、不當漁法傷害、增加河川淡水補注、水下噪音等,台灣白海豚所面臨的五大威脅。舉凡填海造陸與海岸工程都應避免,完成水汙與空汙的總量管制、加強巡邏並嚴懲非法捕撈行為、減少水庫或攔河堰的開發、減少不必要的海域炮擊及打樁等。

台灣白海豚保育國際都在看,根據國際鯨豚顧問團(東台灣海峽白海豚國際顧問團)研究,台灣白海豚的數量至少需要在2030年回復到100隻。

海洋國家,放任海洋生態崩解?

白海豚保育象徵的是維繫健全的海洋生態。長久以來,由於保育資源極端匱乏,保育預算年年下滑,根據永續會委員計算,去年首度跌落至國家總預算1%以下,以目前的政治氛圍觀察,恐怕還不算谷底;這也造成林務局在海洋保育消極退縮,自限於保育海洋哺乳類動物。即使組改之後,有森林及自然保育署,仍未能積極尋思海洋保育之道。

為此,民間推動海洋保育署的成立,好不容易有成果,卻又在政黨協調時,欲將海洋保育署視為軍警系統安置閒缺之處,因而處於攻防對峙。幾個保育團體再度呼籲,朝野應有遠見保護海洋,盡速成立海洋行政、研究部門,依照憲法選認合適人才,為台灣世代永續盡心。

註釋台灣鉤吻鮭(櫻花鉤吻鮭)是特有種或特有亞種仍有爭議,本文依據國家公園的主張列為特有亞種,目的是強調其即使基於特有亞種的認知,仍挹注充足的保育經費。

環保先鋒故居變綠能屋 「白海豚媽祖館」續推保育

$
0
0
摘錄自2015年6月8日中國時報報導

彰化環保運動先驅粘錫麟去世2年,他的鹿港故居「綠色主張工作室」經由環團募款整建,搖身變成綠能小屋,8日世界海洋日,環團將小屋命名為「白海豚媽祖館」,做為保育瀕絕的白海豚工作據點,紀念他對環保運動的貢獻。

去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包括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彰化環盟、環資協會等環團開始募款,整建粘的故居,在開務建築事務所、台灣玻璃館與太陽光電系統公會等單位支持下,這棟位於天后宮商圈的2樓小屋成了能源供應自給自足的綠能小屋。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陳秉亨指出,被漁民稱為「媽祖魚」的台灣白海豚,族群僅剩不到80隻,在鹿港媽祖廟商圈設白海豚媽祖館推動媽祖魚的保育工作,相信能獲得更多人關注。

香港大嶼山三水域僅存61條白海豚

$
0
0
摘錄自2015年6月23日星島日報報導

香港漁護署發表報告,估計大嶼山三個主要水域內現僅存61條中華白海豚,主要集中在大嶼山西面水域,但大嶼山西北面和東北面水域的中華白海豚數目持續減少,尤以東北面情況最嚴重。海豚專家指出,港珠澳大橋工程和高速船令中華白海豚近乎絕迹大嶼山北面水域,擔心三跑動工後情況更趨嚴重。

負責調查的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表示,大嶼山北面水域原本是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但受機場海天碼頭開出的高速船航班和港珠澳大橋相關工程影響,令中華白海豚被逼遷到大嶼山西面和西南面水域。

Viewing all 2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