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列為一級保育動物的中華白海豚,全球僅存70隻,今天又少了一隻!
海巡署第四一岸巡大隊崙尾灣安檢站,今天(30日)中午接獲娛樂漁船「彰濱壹」號通報,該船在線西外海進行水質檢測作業,發現灰白色豚身飄浮在海上,海巡人員獲報後,立刻請求協助打撈並帶回港內。
海巡人員表示,這隻死亡鯨豚,身長約150公分,經由中華鯨豚協會確認為「中華白海豚」,海巡人員把惡臭的鯨豚屍以被單包覆、並潑水減緩腐壞速度,然後派遣專車把鯨豚屍體「快遞」到台中科博館,讓鯨豚協會人員檢驗,至於鯨豚死亡原因,則由專業人員鑑識中。
痛心!列為一級保育動物的中華白海豚,全球僅存70隻,今天又少了一隻!
海巡署第四一岸巡大隊崙尾灣安檢站,今天(30日)中午接獲娛樂漁船「彰濱壹」號通報,該船在線西外海進行水質檢測作業,發現灰白色豚身飄浮在海上,海巡人員獲報後,立刻請求協助打撈並帶回港內。
海巡人員表示,這隻死亡鯨豚,身長約150公分,經由中華鯨豚協會確認為「中華白海豚」,海巡人員把惡臭的鯨豚屍以被單包覆、並潑水減緩腐壞速度,然後派遣專車把鯨豚屍體「快遞」到台中科博館,讓鯨豚協會人員檢驗,至於鯨豚死亡原因,則由專業人員鑑識中。
※前言:「
近年環境開發事件頻繁,環境行動四起,其中2010年發起之「全民來認股守護白海豚」更是備受注目。
發起團體為阻擋興建國光石化廠(八輕),不直接以反對為號召,改以「守護」為訴求,進一步提出保護土地、生態的概念,並透過環境公益信託的方式,號召全民以一平方公尺為一股,每股119元價格邀請民眾擔任綠色股東,認股購買濁水溪口的海岸溼地,以面對、解決環境開發壓力。此行動約有7萬人參與,引起廣大迴響。然而參與環境行動的這群人是誰?他們對於參與環境行動看法又是什麼?
認股人*是誰?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參與網路認股的民眾扣除無法辨識性別者,網路認股者男性比例佔40.8%,女性佔59.2%,顯示女性在環境保護行動參與度高於男性。
檢視認股人出生地,發現全國各地皆有民眾參與此次行動,認股人分佈比例前五縣市依序為台北市、新北市、彰化縣、台中市、高雄市,顯示「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的行動,打破鄰避現象,讓環境運動不再只是當地受害者與環保團體的行動,而可喚起一般大眾實際行動。
認股者得知認股行動消息來源前三為民間團體介紹、各網站宣傳、親朋好友,一般主流媒體如報章雜誌、廣播電視比例較不突出,顯示實際參與環境行動的認股者,以親朋好友之比例為最高,誘使人參與行動最佳方式為透過人與人之間互動接收行動訊息,可以參與度提升。
認股人支持平均購地行動之願付金額為52.2股(6,212元),認股數最大為11,900股,最少認股數則為0股。
以認股數分組,整體而言有74.8%認股人認股數1至10股(119至1,190元)比例最高,也有15.3%認股人認股數11至50股(1,309至5,950元),101至500股,佔6.5%;1,001股以上的認股人最少,不到1%。無論是以出生地或性別做認股數差異分析來看,整體趨勢皆是如此,認股數1至10之區間為最高,驗證此行動為集結眾人之力,發揮人民財團環境信託精神──「一萬人一元的力量大於一人一萬元的力量」。
檢視認股人參與行動後的留言內容,認股人對行動看法分四類主題:
在有留言者中,依據留言內容分析四大主類目分布情況如下:提及「支持認股行動」有8,679人為最高,其次是提及「保護環境的理由」為6,850人,第三為「反對開發為由」有1,989人,「行政聯繫」則1,285人。
細部檢視留言內容主題下的次類目分布,整體留言提及次數最多的是對於整體活動打氣鼓勵的話;提及物種保存相關概念的留言為次;而提及次數排序第三為保護整體台灣為由;排序第四為保護生態為由的留言;留言次數有提及聯繫相關行政聯繫事項則排第五。
如何讓民眾採取環境行動,是環境教育關心的範疇。「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是以環境公益信託作為環境行動的策略,以環境行動實踐過程中達到的環境教育功能。
整理結果顯示以保護的理由中,前五個排序為「物種保存」、「保護『家』的概念」、「保護生態」、「為了下一代」、「避免環境破壞」,「維護生活品質」這五項,代表這五面向為民眾參與行動理由中所關切的部分,因此未來在號召民眾的過程中,可參考成為行動訴求。其中,「物種保存」之理由,係因以「保護白海豚」為號召,可見「明星物種」是可以吸引民眾目光,帶動更多人關切環境,進而參與環境行動並關懷環境。
1條珍貴的中華白海豚日前誤闖中國大陸廣東省佛山市東平河,在當地官民協助下,白海豚最後安全返回大海。南方都市報17日報導,這條白海豚12日上午從大海游至東平河,在河段上的五鬥橋上游徘徊不去,而東平河屬於廣東的內河。
昨天上午,漁政部門出動,在2艘執法船的指揮下,40多艘漁船圍成U形並以竹桿製造噪音,下午2時左右終於將白海豚趕回大海。據判斷,東平河上的五鬥橋橋體結構比較特殊,雙向車道不在一座橋上,而是分成兩橋,或許造成特殊的聲波。另外,橋墩間距較窄,橋上車流密集,大橋的震動頻率和強度,影響了海豚通過。
陳希說,他們利用「聲驅法」將海豚趕回大海,這是近10年來首次在珠三角內河道使用這項技術。中華白海豚屬於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珠江口的白海豚主要分布在河口的伶仃洋、萬山群島和香港西南部水域,牠們偶爾會進入內河。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辦人文魯彬表示,美國有3個保育團體正推動將特有亞種、剩不到70隻的台灣白海豚列入美國「瀕危物種法」,將有助於美國在台投資時避開相關棲息地。
他還說,去年5月加拿大科學家王愈超(John Wang)也已在國際學術期刊「動物學研究」(Zoological Studies)發表報告,將台灣白海豚定義為特有亞種,與金門外海的中華白海豚不同。
他強調,台灣白海豚現在的數量剩不到70隻,已岌岌可危。去年海巡署還撈起2隻台灣白海豚的屍體,往年也曾有餓到扁掉的豚屍被撈起,保育台灣白海豚的時間感十分急迫。
文魯彬說,美國3個保育團體動物福利協會(Animal Welfare Institute)、生物多樣性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野性地球守護者(WildEarth Guardians)在美國推動,將台灣白海豚列入美國的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成為美國認定的瀕危物種之一。
文魯彬說,美國修法約需1年到1年半的時間。雖是美國法律,但對美國到海外進行的投資或研究案,若危及或不利台灣白海豚的生存,將可因此禁止,他對修法樂觀其成。
有「海上大熊貓」之稱,瀕絕保育類海洋生物「中華白海豚」,最近在金門大、二膽海域頻繁出現,讓兩岸釣客驚豔不已。
經常親自出海釣魚的盧文雄,綽號「荔枝師」曾是前總統李登輝的「御廚」,目前在金門水頭洋樓群經營「金水食堂」。最近就常在大、二膽海域目擊中華白海豚成群出現,數量在30、40隻左右,壯觀場面是他海釣20多年來僅見。
這些環保團體眼中的「嬌客」,總是在海釣船停泊時,三五成群靠近船隻翻滾戲水,有時還有海豚家族來到,可以近距離看到大海豚用長鼻子輕觸幼豚,全家出遊的幸福景況,更是讓他和釣友們十分興奮。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在全球性棲地遭到破壞下,族群日益減少,被疑為2個亞種之一的台灣白海豚甚至不到100隻。對岸廈門在1997年成立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希望這種正遭受棲地消失、誤觸漁網、水質汙染、水下噪音與淡水流量減少等5大威脅的瀕絕生物,有喘息和繁衍的地方。
廣東省官方研究調查顯示,棲身於中國大陸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的數量近五年增加了近四成,並稱未受港珠澳大橋施工影響。
香港文匯報13日報導,最新的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珠江口目擊海豚群和數量升高。
報導表示,目前在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海豚有378群,合計2416隻,2011年時約只有1500隻,故較2011年成長超過37%。
報導說,為了保護白海豚,港珠澳大橋工程投入大量資金監測水質、白海豚生態補償和專項研究費用等,累計護豚耗資港幣47億元(約新台幣197.4億元)。
廣東省湛江市東海島龜頭村對面海域14日驚現一條已死亡的中華白海豚,當地中華白海豚保護志願者團隊海上巡查發現後,組織漁民將其打撈運回岸上,擬請海洋專家查明死因,並做成標本,供科學研究和宣傳保護中華白海豚使用。
經測算,死亡的白海豚長約兩公尺,重100餘公斤,打撈上岸時,其身體多處已開始腐爛。
湛江東海島中華白海豚保護發起人王一鳴對羊城晚報記者說,目前白海豚死因尚未明確。志願者團隊正在組織力量儘快將海豚屍體運往附近冷庫,為下一步科研、標本製作做準備。
聯合國制定6月8日海洋日,目的是喚醒人類在海洋事務的責任,擔負起守護海洋的工作。今年5月新政府上台,行政部門也進行一波人事調整,其中漁業署由漁政基層人員出身,資歷完整的陳添壽上任,能否解決長期來民間詬病的缺乏海洋保育思維以及歐盟黃牌壓力,令人注目。
本報專訪時,陳添壽提點出漁業的特性:沒有魚,就沒有漁民;漁民生計與資源息息相關,漁民應比任何團體更關心資源。而漁業署為產業輔導機關,為了讓漁業永續發展,將鎖定海洋漁業資源養護為施政重點。
他首度指出河川溪流保育與海洋的關係,並表示將積極協助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公告;對於3浬禁用流刺網,則尋求社會共識,並協助相關的退場機制。
漁業永續是糧食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人類的文明都在海洋周邊,海洋穩定了,陸地才能穩定,大氣圈才能穩定,生活才會好。20年來,由於全球漁業資源持續下降、資源不夠,漁業規模跟著縮減,台灣漁船即減少1萬多艘。
陳添壽說,漁業發展根基於自然資源,前提是海洋生物族群數量足夠;而漁政管理就是資源的管理,須依據漁業資源的多寡來核發船隻證照以取得平衡,讓海洋資源是可以永續利用的。他鎖定讓漁業管理的重點回歸到海洋棲地及資源的養護。
這幾十年不斷制定法令,控制配額漁撈能力、限制幾浬外不得使用底拖網漁船等,是為了逐步落實台灣的海洋資源管理。「漁業是吃利息、環境保護的產業;漁業的本質應對環境友善。」
「吃利息」的意思是,這些魚不抓也只是任由牠們死去,但要懂得讓牠們傳宗接代、知所進退。他說,台灣很多學術研究都指出,海洋生產力很高;沿岸無魚只能歸因撈捕過度,顯示漁法必須節制,讓海洋生息。
漁業資源包括淡水魚類,但長期以來,未對海洋以及淡水魚類提出保育對策,也未積極針對紅皮書的物種以野保法保育。對此,陳添壽說,溪流河川與海是互相連結的,溪不好,鰻苗以及海洋生產力就不好,海洋保育始於溪流。
目前台灣漁類資源以海洋、養殖魚類為主,其實淡水魚類的保育不能忽視。河川魚類資源也是漁業署管理的一環,只是台灣河川又短又急,發展漁業的條件受限,即使如此,卻無法漠視河川生態,豐富的河流生態,間接也改善海洋資源。
他十分肯定近年來台灣一些地區致力復育淡水魚的成就,如新北市坪林區、苗栗一帶河川,由當地民眾自主守護,而礁溪龍潭湖復育圓吻鯝魚更是令人欣慰。
台灣的溪流原本擁有豐富的淡水魚資源,他說,淡水的沙洲以前有文蛤苗,還有台灣絨螯蟹、日本絨螯蟹兩種毛蟹,和中華絨螯蟹,都是「大閘蟹」,牠們需要乾淨的水源才能生存,「栽仔」(小蟹)很小就要溯溪上山,母蟹從山上爬下來,到溪口釋幼。現在則只有南澳僅存的毛蟹是台灣種,4、5月產季,吸引饕客前往品嘗。
溪流河川與海是互相連結的,溪不好,也會影響海洋生產力。攝影:廖靜蕙
即使是他在東部的家,因位處海與溪的交會處,生態相當豐富,前面的溪水就有鱸鰻、中華鱉,過山蝦,也有寄居蟹。當河川恢復生態系,不但能帶給海洋好處,也能創造區域性的漁業活動。
他舉新北市坪林香魚為例,一旦保護成果豐碩,魚群回來了,可以核發釣魚證的方式,允許適度利用,讓民眾可享生態保護的成果。
日前綠島死了一隻龍王鯛,引起社會極大關注,目前綠島沿岸只剩六隻龍王鯛,且都是年老個體,恐怕後繼無魚,保育處境嚴峻。陳添壽說,保育意涵深遠,蘇眉的美麗是很多原住民圖騰的靈感,絕非只為了吃下肚。他認為漁民深知這個道理,所以會犯下這麼嚴重錯誤的,絕不會是漁民。
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遲遲無法公告,陳添壽表示,漁業署將全力配合,向當地縣市說明,白海豚具備的海洋生態保育指標意義。「白海豚很明顯與沿岸的資源豐富度有關,族群回復代表資源是好的,資源恢復漁民就有機會!」
未來沿岸3浬流刺網禁止使用,藻床、棲地維護好,讓這一帶成為資源可永續之處。「漁民必須意識到,不是量多量少的問題,而是價格問題,如果消費者支持漁民,魚貨新鮮,價格能反映成本,讓海洋有如冰箱,有多少需求才取多少。」
提到沿岸地帶棲地養護,則需分工合作共同治理,才能維繫良好的棲地與生態系,絕非漁業署單方面足以完成。例如,家用的洗潔劑隨著下水道排到到海洋,從高山到平地,農地使用化學藥肥,陸上廢棄物、工廠排放污水,若未能處理好,最後就是流向海洋,都分屬不同行政業務。另外,民眾有能力認知到這些的行為對海洋的影響,就須靠海洋教育。
「只有維繫好棲地,魚群回來了,產業才能發展。」下一階段3浬禁用流刺網,陳添壽積極尋求各界共識,他不諱言,光靠中央典章制度是無用的,必須靠第一線人員漁會、縣市政府以及消費者一起來;過程也須兼顧新規定造成的社會性功能缺漏,如失業、家計損失等,必須有退場及補償機制,在這場邁向海洋漁業永續的過程,每個人都能參與,並且從中受益。(未完,下週待續)
【生物多樣性×產業 系列報導】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近日接報三起中華白海豚擱淺個案,讓今年擱淺個案增至15件。最新三條白海豚屍中,兩條在南丫島與喜靈洲附近海域和大嶼山番鬼塘發現,一條較年幼,另一條已成年的白海豚,在深井麗都花園附近發現時身纏漁線。
保育基金「鯨豚擱淺行動組」今(24日)會檢驗豚屍有關死因。
「不要再拖時間了吧」面對新政府急迫推動綠能,在離岸風電政策環評第二次初審進入閉門會議時,環評委員們紛紛如此表態。於是此政策環評獲建議通過,將在修正後直接進環評大會進行確認,包括環團最關心的白海豚、候鳥與漁業補償都將訂定相關規範。經濟部能源局更承諾,這些風場的劃設,會避開國家重要濕地等14項重要保護範圍。
台灣離岸風電將集中在西部海岸,恐衝擊白海豚。圖僅示意用途。為愛爾蘭海上離岸風機。攝影:Andy Dingley(CC BY-SA 3.0)
能源局表示,與陸域風機開放業者各自選址申請開發而引發爭議不同,離岸風機改採區塊開發政策。
在三個示範區起跑後,也在3月展開第一次政策環評,讓政府各部門能事先協調、整合資源,並預先迴避敏感及保護區。能源局打算,將來每三年公告一次可開發區塊,約500~2,000MW,預計在2020年達到4,000MW的目標。在綠能總目標10GW中,離岸風電可說肩負了不小的期望。
36風場主要集中在西海岸,六成更設置在彰化。圖片來源:翻拍簡報資料。
僅存約60隻 風機施工噪音恐衝擊白海豚
在政策環評中,能源局列出36個風場作為潛力場址,主要集中於中部的西海岸,且六成位在彰化。由於風場與白海豚、候鳥與漁業重疊,尤其白海豚目前已經只剩下60隻左右,而受到民間關注,要求近海的風場應該退後。
林務局代表指出,白海豚的主要活動範圍在苗栗縣龍鳳漁港至台南市將軍漁港海域之間,根據10萬張照片做出統計,牠們主要出沒在水深7.65至32公尺,有95%生活在水深15米以內。因此在討論過程中,一度出現能源局是否先取消近海的29號風場、縮小26號風場。甚至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建議,連27、28號也刪去。不過,擔任主席的副署長詹順貴表示,經討論後發現26、27、28、29號風場,其實離岸已有6至8公里,且水深達28公尺以上,距離白海豚棲地已有一段距離,若這些風場的水深僅有15至20公尺,環署就會建議能源局刪去。
環署要求,風機的基座位址需距離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地500公尺以上。並要求在施工前進行四季以上的調查,與限制打樁施工工法、聲量180分貝、發現白海豚活動及立即停止施工等。不過環團仍擔憂500公尺的距離太靠近,簡直是貼著邊線,不足以作為緩衝。
台灣西海岸保育聯盟吳慧君便質疑,目前國內對白海豚的研究仍相當不足,連林務局也坦言並無白海豚聽力的研究,但若從德國對其他海洋哺乳類動物的研究來看,80公里遠的噪音就可能讓生物逃離,20公里遠的噪音更可能影響生物行為。吳慧君擔憂,若工程持續不斷,再加上漁船等噪音互相加乘,可能讓白海豚為了逃離而迷航、遠離棲地。
環團擔憂離岸風機的設置將衝擊白海豚生存。攝影:賴品瑀。
除了對白海豚訂出規範,環署也要求離岸風機必須避開國家重要濕地、定置漁業權區、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保護礁區、人工魚礁禁漁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野生動物保護區、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國家公園、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區、國家級風景特定區、水下文化資產保護區、二級海岸保護區、台灣重要野鳥棲地,共14項。
面對民間為了生態與漁業權,要爭取風機退出近海地帶,能源局則表示,水深要退到50公尺以上不是不能做,但將面臨技術、成本的考量。對此,代表苗栗苑裡反瘋車自救會的工程師王偉民則提出,目前的規劃中,不管距離遠近,享有躉購費率都是一樣的,業者當然會搶水深較淺的風場,反而形同在鼓勵在近岸作風機,遠的反而會沒有人要作。
至於與漁民如何共存相處,目前著手試辦區的廠商建議,應該訂出相關補償與溝通機制。漁業署也說,既然能源局師法英國進行政策環評,那麼也應該效法英國在政策形成初期,就有漁民團體的參與。環評聯盟秘書長陳秉亨提出更靈活的建議,以入股取代補償;環評委員廖惠珠也認為,不說補償而要說利益共享,讓漁民有「風機做的好我就賺得多」的想法,就會支持。因此環署建議能源局,除了訂出與漁民溝通的機制、漁業補償的合理規範等,也應將入股等手法納入,供個案將來進行時可以參考運用。
此案是新政府上台後第一個通過的政策環評,詹順貴認為,這表示了新政府對綠能不再怠惰,與對環境的承諾。
之後除了環署已經宣示要做的水泥與礦業環評外,尚有進行中的科學園區與鋼鐵業政策環評,而因為杉原棕櫚案引起爭議,而由政院拍版的觀光政策環評,詹順貴則表示預計在六個月內將以國家風景區來做,考量每一個國家風景區的在地特色、服務設施等條件。
台灣瀕臨絕種的白海豚族群數量非常危急,不容海域有重大的環境破壞和汙染,依據林務局最新資料,2015年僅存60隻,從2007年99隻到現在,短短幾年失去39隻,平均一年死亡數量高達5隻;而在2012年間也發現白海豚幾乎沒有任何繁殖紀錄,粗出生育率為0(郭毓璞,臺灣西海岸中華白海豚族群之時空變異,2013年) ,此時此刻任何些微的干擾,都可能會讓白海豚的存亡走入無法挽回的處境。
我們不反對政府積極發展綠能、推動離岸風電,但是應該確實將生態、漁業衝擊降至最低,以減緩白海豚族群持續減少,但是此時新政府為了發展離岸風力發電,大面積壓縮白海豚的生境棲地,我們呼籲政府請讓台灣白海豚繼續活下去,離岸風機政策移除第26號~29號區塊,遠離水深30公尺的水域,增加緩衝範圍,讓白海豚可以繼續悠游台灣西海岸。
根據國外研究,離岸風機會對海豚造成的傷害,包括主要施工期間的打樁、施工船隻頻繁進出、纜線鋪設及運轉期間的水下噪音等等,尤其是一些高頻震波,更會傷害海豚的內臟致死或損及聽力,進而無法找尋食物。
資料照。圖片來源:林務局
環保署於7/12環評委員第二次專案小組會議通過「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要求能源局在補正資料後,即可送環評大會決議,環保署雖提出許多規範,但是風機距離白海豚重要棲息地的範圍只有短短的500公尺!在水下的噪音具有放大效果,根據國外研究已經指出,水底下噪音對某些敏感的海洋哺乳類的影響高達80公里,更何況台灣白海豚是瀕危物種。
林務局提出調查結果顯示95%以上的白海豚多出現在15公尺水深位置,然而,這是基於不夠完備的調查所得出的結論,目前進行的白海豚調查多在白日、以目測方式進行,然而在超過15公尺深處也有發現白海豚的紀錄,顯示15~30公尺水深也是白海豚可能的活動範圍,更別提我們對於夜晚、黎明前白海豚的行為模式一無所悉!
此外,水深30公尺的海域不僅是白海豚的生活棲地,更是重要漁場,是白海豚賴以維生的食物來源,包括石首魚、海鯰魚等。根據刊登在2009年Integrative Zoology的Soundscapes and the sense of hearing fishes科學研究指出,聲音的傳遞對於許多海洋魚類極其重要,海洋魚類會透過海洋環境中的各種聲音,進行各種行為,包括定位與遷徙,藉此尋找魚類適合的棲地環境。而石首魚與槍蝦發出的聲音,對於該海域整體漁業資源永續再生的重要性,至今仍未完全解謎,如果漁業資源枯竭,白海豚就算沒被吵死,也會餓死。基於環境保護中的「預警原則」,應該留有更大的緩衝區,給漁業資源與白海豚存活的機會。
在目前的規劃中,160支風機緊鄰白海豚重要棲息地,第26、27、28、29號區塊風場,每個風場至少架設40支,離岸有6~8公里,儘管水深超過20公尺,但是160支風機的位置就緊鄰白海豚棲地,這樣的緩衝地帶絕對不足以減緩對白海豚族群及其生態系中海洋魚類的衝擊,尤其針對水下噪音的干擾,環保署對風機營運期間,例行維護船隻的航行、建體共振等干擾如何避免或減輕,應該儘快提出具體而嚴格的高標準規範,展現政府創造雙贏的決心。
對於台灣綠能的未來,環保團體和開發單位、主管機關能源局同樣關切!綠色能源或許還有很多選擇尚待政府投入研究,然而相較於族群數量僅有60隻台灣白海豚的未來,其未來命運眼前就已岌岌可危,同時也是掌握在我們這一代手中!為了綠能發展和白海豚的雙贏未來,我們嚴正呼籲能源局將26-29號區塊從開發計畫中撤除!
香港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8月1日啟動,多個動保及環保團體昨(31)日下午3時到機場接機大堂示威,抗議機管局在司法覆核未完成時已展開工程,並批評工程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另外,漁護署日前上載了中華白海豚最新的監察報告,報告顯示中華白海豚的數目由2014年的87條,大幅減少至2015年的65條,港珠澳大橋等工程更逼得中華白海豚離開大嶼山北部水域,要向大陸水域及大嶼山南部水域遷移。
報告又發現,中華白海豚的群組個體數目也在減少,2009/10年,10條以上一群的情況有7%,但在2015/16年已跌至4.4%,而只得兩條為一組的海豚情況,則由46.9%增至49.2%。
漁護署7月中曾上載海豚監察報告至網站,但隨即收回,7月29日再上載報告。《蘋果日報》報導指新上載的報告,其行政摘要字眼修改,刪去了「此海豚數目是自2003年以來的新低,與近年的數字比較亦顯著減少」、「2014年至2015年間,尤以西北大嶼山水域的海豚數目變化最大,在短短兩年間數字大幅下降58%」、「就算將大嶼山西南水域的海豚數目估算,聯同其他三個海豚主要出沒區域一併考慮,香港西部水域的海豚整體數字仍然錄得大幅下降,並跌至2015年新低」等字眼。而指出港珠澳大橋影響海豚遷徙的字眼,也被刪去。
8月4日國防部在高美濕地進行火砲試射,高美濕地是野生動物保護區,同時也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砲火產生巨大噪音不僅影響周圍棲息野鳥及生物,也可能造成白海豚聽力受損,國外已有相當多科學研究證明軍事演習造成鯨豚死亡,國內也曾有過軍事演習影響漁民漁獲量的案例,我們嚴正譴責國防部,不應無視高美濕地豐富生態和鯨豚生態進行軍事演習。
國防部炮火試射射擊位置。圖片來源:台灣白海豚粉絲團。
台灣瀕臨絕種的白海豚族群數量已經非常危急,依據林務局最新資料,2015年僅存60隻,從2007年粗估99隻到現在,短短幾年失去39隻,平均一年死亡數量將近四隻;而在2012年間也發現白海豚幾乎沒有任何繁殖紀錄,粗出生育率為0(郭毓璞,臺灣西海岸中華白海豚族群之時空變異,2013年) ,此時此刻任何些微的干擾,都可能會讓白海豚的存亡面臨無法挽回的處境。
2004年7月福爾摩沙鯨豚研究小組的王愈超博士在義大利國際捕鯨委員會年會工作會議中針對該當年2、3月間一連串在台灣及中國海域所發生的擱淺事件與美國海軍2月在菲律賓海域的軍事演習之間是否有關聯提出質疑。他以同年2月於屏東林邊擱淺的一頭銀杏齒喙鯨之不尋常死亡原因做出報告,這頭銀杏齒喙鯨頭部在外表無外傷情況下,所有聽覺器官以及與潛水有關的部位皆出現異常瘀血與傷害,現場經由各國檢驗專家共同判斷,除了確定為非自然因素造成外,也相當確定是由威力強大的爆炸性聲響或是強大的聲音能量如聲納所造成。
台灣白海豚已禁不起任何的傷害,而國防部卻一而在選擇高美濕地進行火炮試射,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騷擾瀕臨絕種之白海豚,完全缺乏生態保育觀念!反觀先進國家如美國國防部,美國海軍管理的軍區範圍高達80萬公頃,為了確保他們的軍事訓練造成的生態損失得到平衡,美國海軍推動整合性自然資源管理計畫(INRMP)計畫,因為近年來各地區的開發程度越來越高,美國海軍的保護區反而成為野生動植物的最佳棲地,已經有超過40種美國聯邦政府認定的珍稀物種因此得到保育。有一種瀕臨絕種的伯勞從13隻回復到300隻。保育對象從瀕臨絕種的植物、蝴蝶、魚類、烏龜到大型鯨魚都有。
台灣白海豚保育議題,已超過十年時間,國防部依然蠻橫於白海豚重要棲地舉辦火砲試射,環保團體嚴正譴責,呼籲蔡英文總統、林全院長應立即停止國防部於白海豚棲地火砲試射計畫,並且應儘速公告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並制定積極的保育計畫。
聲明團體: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彰化環境保護聯盟、台灣西海岸保育聯盟、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台灣永續聯盟
林務局將北起苗栗縣南至雲林縣海域劃設為稀有動物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地,但遭漁民反對,昨天(23日)到雲林與漁民溝通,強調這麼做是為了海洋資源保育,但多數漁民仍強烈反對,要求政府保育白海豚前,必須先保障他們生存權。
農委會保護白海豚,二年前將苗栗縣龍鳳港到雲林外傘頂洲海域,劃設為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地,但漁民反彈聲浪不斷,遲無法正式公布,林務局棲地經營科長黃群策昨於雲林區漁會與雲林縣漁民召開座談會溝通,強調生態保育重要性與海洋資源永續經營的重要性。
保護海洋資源 林務局盼支持
與會多數漁民則反批林務局僅照顧白海豚,沒有關注漁民的生存,日後重要棲息環境範圍劃定,形同變成一處海洋保護區,漁民捕魚海域大幅限縮,他們生存權有誰關心?儘管黃群策再三保證林務局一定兼顧生態保育與漁民權益,但多數漁民還是反對設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
漁民吳昭學甚至反諷「我頭髮也白了,白海豚有我可愛嗎?」他不滿漁民與白海豚都是靠捕魚維生,為何要犧牲漁民救白海豚?
西海岸的白海豚因國光石化事件成為全國皆知的明星保育物種,但諷刺的是,其族群命運如今卻因以「環保」為名的綠能建設而再臨威脅。上週六(3日)在台北登場的第四屆「台灣與海洋研討會」上,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正簡報著綠能發展藍圖,短程目標2016年完成四架離岸示範機組;然而,三個示範案之一、原爭議較小的「竹南離岸式風力發電計畫」,業者卻在當日夜間施工打樁,產生的噪音恐嚴重危害極度瀕危的中華白海豚生存環境。
5日,中華鯨豚協會發出聲明糾舉其違規,開發單位海洋風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上緯投控)亦以新聞稿回應,昨(7日)下午再完成第二支打樁作業。此案為新政府上台後第一個通過的政策環評,原可立下良好示範,今保育議題與再生能源之間的拉鋸再次掀起討論。
還原現場,當天擔任觀測員之一、鯨豚保育工作者的郭祥廈,長期參與鯨豚擱淺救援、七八年累積出海200多趟因而擁有豐富觀測經驗。他表示,為了監督業者是否遵照環評承諾施工,不諱言受雇於上緯委託的顧問公司(光宇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擔心業者隨便找人上船做監測,髒的臭的總要有人做。」
他說明,到了周五才被緊急通知,這是第四次到現場,之前幾回都沒有實際作業。周六早上11點集合,11點30分出海,12點50分抵達現場,預計下午1點30分開始打樁;「觀測方式以打樁位置向外呈井字型區別作業區,為2平方公里的一個正方形,核心區多配置一名、共需十名觀測員。核心區內絕不能出現任何白海豚,一有發現即刻停工,外圍八個區塊則為警戒區,發現的話通知施工單位注意,但不用停工。」因人力調度不足僅有五名觀測員、十艘觀測船,警戒區多由船長兼任;監測30分鐘目視無白海豚蹤跡方得施工,1點20分正式通知可進行,「整個下午確實沒有發現白海豚,卻遲遲未有進度,6點30分左右,天已經黑透了,還沒打樁,7點30分發訊息聯繫確認狀況,並告知夜間無法進行有效監測。」約莫晚上9點回到碼頭。
然而,由在地民眾提供的錄影資料佐證,業者違規於夜間施工,且指出晚上8點即有巨大連續的聲響,隔日清晨8點仍能聽見。對此,郭祥廈說:「進港時沒聽到,須再追溯開工時間。我完盡觀測員的責任,然晚上有沒有海豚經過誰知道,聽說凌晨2點多也傳出打樁聲音,上緯回應說為了安全起見需打到一定深度,更猶如烏賊戰術,完全無法接受,問題重心在未依計畫確認施工區內有無海豚出現。」
他質疑,為何不在翌日觀測員在場的條件下施工、或難道無法估算打樁所需時間?白海豚主要於水深15米內活動,於該海域出沒的機率低,不選在白天進行的原因到底為何?
國家需要科技產業,世界需要生物多樣性,兩者並存並不牴觸。郭祥廈強調,聲響對白海豚的衝擊真的很大,破壞其聽力導致抓不到魚,今年在核心棲地中港溪口更發現其活動量增加,開發業者施工手法粗暴、工程優先不在乎物種保育,令人憂心未來營運後的發展。
中華鯨豚協會副秘書長張豈銘補充,周日(4日)接獲情報大感驚訝,確認相關資訊後發出聲明,開發單位明顯違規簡直荒腔走板,他形容。打樁起始時間尚待釐清,不過,工作平台8點多已有燈光,顯示已進入緩啟動(soft start)狀態,「半夜這麼吵,陸上都聽得到,何況海下生物可能受到的驚擾、傷害。」另一方面,在一案環說書噪音振動防制項目,雖列有「避免夜間施工或清晨產生高噪音,加強施工管理」要點,然並非約束不可進行工程,模糊地帶難以指控。
風機基座位址距離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地的範圍短短500公尺,不足以緩衝,而離岸約2~6公里,他表示,仍希望劃設上離岸再遠一點。近岸風場不只改變海洋哺乳生物棲地,亦容易引起漁民反彈,他提到,以發展離岸風電歷史悠久的英國為例(2001年修建第一座近岸風電場),迄今已可設置於水深50米處,台灣剛在起步階段,建議參照最新技術以促進更長遠的產業發展。
再者,離岸風電依舊是大風場、大開發的思維,他認為反思能源供給政策,應鼓勵小型、社區發電,同時助益於風險分散。
中華鯨豚協會則於聲明中,說明水下打樁噪音依聲音大小程度,將可導致海豚永久性聽覺喪失(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 PTS)、短暫性聽覺喪失(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 TTS)、行為出現異常、需用更大音量與同類溝通、較不易躲避天敵等現象。台灣的中華白海豚現下僅餘60隻,面臨水下噪音、棲地消失、流刺網誤捕、淡水減少輸入影響食物來源,及廢水污染等五大威脅,「在威脅沒有改善的趨向之下,又增加新的生活壓力,恐加劇其滅絕速度。」張豈銘表示。
苗栗竹南外海的示範風場,預計裝設32架風力機組,現完成兩支打樁作業,未來種種施工乃至營運動態攸關族群存滅,需要全民持續監督。
中華鯨豚協會副秘書長張豈銘表示,在威脅沒有改善的趨向之下,又增加新的生活壓力,恐加劇中華白海豚滅絕速度。攝影:林倩如。
台灣海峽號稱世界級風場,經濟部能源局規劃2030年800架離岸風機、裝置容量4GW的長期目標,郭祥廈亦提醒,不光竹南,海上風機將沿線佈滿西海岸海域,因需避開東北季風,工期尤其集中於4~10月,呼籲應有總籌機構盡快協調各開發單位進行階段性施工,不然「無處不是噪音,躲都沒地方躲,白海豚會瘋掉!」(明日刊出系列報導下篇)
(承上篇)綠能為環保減碳而設立,離岸風電拓展之際,卻遇上開發單位違規夜間施工打樁,將瀕危的白海豚推向滅絕之境。而台灣相關水下噪音危害海洋哺乳動物的科學性調查不多,較難判斷損傷程度,台灣聲景協會秘書長林子皓,同時也是鯨豚生態專家,2007年投入中華白海豚生態調查,長期收錄白海豚及其生活環境之水下聲音,藉此了解牠們的生態習性及評估受環境影響的面向,「水下噪音所造成的傷害,不會比海洋污染來得輕微。」他強調。
瀕危的中華白海豚,如今只餘60隻。攝影:張恆嘉。本報資料照。圖片來源:彰化環保聯盟。
從生物聲學的角度,林子皓分析聲音如何作用於生態學,鯨豚的聲音除了作為個體之間的溝通訊號外,牠們也透過回聲定位探測感知環境與其他生物;水下聲音在鯨豚的生活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然水下噪音影響白海豚的層面,現仍只能從國外研究推敲。
而噪音亦因強度差異帶來不同等級的危害,尤其像海上風機打樁產生的高頻震波,如同爆炸波,造成組織損傷、導致慢性死亡都有可能。
強度較小則聽力受損,「想像在工廠裡,無預警下遭遇高強度噪音,短暫性聽力衰減,又長期遮蓋效應之下將形成聽力障礙,溝通須耗費越來越多能量,改變音頻、覓食困難、或想離開棲地等等行為變化,對敏感的白海豚來說,行為受到干擾,等於生存面臨極大威脅。」他補充,且暴露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中,雖尚未能經直接的實驗證實,但相關的研究證據也顯示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消化系統問題等生理疾病。
此外,與空氣中的噪音監測不同,水下噪音更難測量分貝(dB),亦難擬定保育措施。他指出,「聲音在水裡具穿透性,傳送距離每秒約1500m∕s為大氣340m∕s的4~5倍,因海水密度高,經此介質音量放大,效果不只加倍、更是加乘。」低頻、高強度的脈衝波,水下往往可達幾十公里遠,因此,如果沒有實際量測噪音傳播的範圍,施工框設2平方公里的警戒區,可能不足以提供白海豚最安全的屏護。
航道上往來的船隻產生的水下噪音,會對白海豚造成危害。圖片來源:林子皓。
針對離岸風場開發影響沿岸鯨豚之研究以北海海域最多,此海域以港灣鼠海豚為最主要物種,居住於淺海棲地與中華白海豚特徵相似,唯活動範圍(20~60米)較白海豚深(15米內),故可作為參照案例。分施工、運轉時期兩階段,各有不同正負行為反應,林子皓說明,雖有少數例子如丹麥、荷蘭,顯示運轉後因劃設禁漁區、禁航區,配合風機的造礁效應,可能造成食餌魚類增加,進而提升鼠海豚族群密度,但不見得能回復原來的活動頻度。
「造礁若沒有搭配禁漁,海洋環境復育不可能成功。何況白海豚喜歡吃的是底棲魚種,造礁吸引的並不完全是白海豚的食餌魚種。」風機政策在在宣稱其正面效益,對此,他則持保留態度,提醒須謹慎評估每一個操作環節,俾使把生態衝擊降到最低。
相較運轉前的施工階段,打樁時期的巨量噪音,加上大量工程船隻的交通,人為干擾特別嚴重,海豚活動頻度較低,還可能暫離棲地。瀕絕脆弱的白海豚,必須花最大努力去保護,包括例行性長期監測(水下麥克風)及施工現場監測。混濁的西部海域,目視能力有限,後者僅目視觀測無法完備確認白海豚有無出現於施工區之任務,應輔以設置水下聲學監測站,或應用傳輸系統整合平台,然往往因設備要價昂貴未必設置。如今發生夜間違規打樁一事,顯見「沒有把生態議題放在第一順位考量,也沒有把生態顧問放進工程規劃之內。」
海上風機吹送的是綠能進行曲,抑或是白海豚滅絕前奏?科技產業、保育共榮發展,透過生態監測謀求解決之道。圖片來源: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推動辦公室。
而之所以業者甘冒違法風險、便宜行事,林子皓認為,因此,資訊公開透明尤其重要,此乃環境制度的問題,指的是開發計畫環說書的生態調查。若能公開生態調查資料,便能重複檢驗科學證據的品質,學界可免除背書之嫌,不同意見亦可就同一份基礎資料延伸論述的基礎,曾參與環說書擬定的他直言,否則,不同立場的團體彼此不相信各自的資料,難以聚焦討論。
另一個監督開發單位是否遵守環評承諾的方法,即為長期聲音記錄,同時也能累積海域生態調查資料庫。開發單位執行,官方、學界均可提供技術、知識合作。「機器操作正常,數據不會改變,水下聲音的記錄具公信力,再去研讀其中海洋動物於施工前後的活動差異趨勢。」同樣地,建議須開放資料。
他呼籲,讓生態監測也變成一種新興產業,綠能發展的宏觀格局,當不只開發導向的單面向度,如何讓再生能源和海洋資源經營管理共存共榮才是未來的重要方向。政府強調發展再生能源日後可以技術輸出,輸出內容不應限縮於能源、風機建設等技術研發,生態監測、環境經營與管理、漁場風場產業共生等等多元面向,亦將成為未來技術輸出的可能方向。
無論如何,離岸風機將大幅度改變風場海域的聲景,如何減輕對物種的威脅,包括預防性措施、減輕衝擊措施及施工管制措施。他舉例,比如減少噪音源,打樁採取鑽探方式或小型基樁,「生態與工程得放在一起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機會。」鯨豚保育工作者郭祥廈則補充,打樁的噪音值應先精準估算,再使用氣泡幕或氣泡網降低噪音。
36個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不包括3個獎勵場址)主要集中西海岸,六成更設置在彰化,影響野生動物棲地環境甚鉅,亟需建置水下聲音監測平台及生態調查資料公開透明化,透過科學實證溝通不同立場意見。圖片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聲景的意義,是聆聽這個環境、這片土地,好不好聽並非重點,從聲音的變化了解環境、生態變化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林子皓表示。開發派和環保組織,不時在缺乏監測資料下糾辯,各方必須掌握一定的科學證據來促進溝通,協會願景即為落實完整、確實、穩定的監測平台之建立。
夜間打樁涉及違規行為 環境督察大隊調查中
針對上緯夜間施工爭議,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回應,參考歐盟、美國標準,開發離岸風電目前已有一般性環評作業準則,業者應依規定施工,不得違反承諾事項,一旦經主管機關環保署調查確認違規行為屬實,農委會將依《野保法》第18條觸犯騷擾、及第41條予以懲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另一方面,關於遲遲未公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劃設進度,楊宏志說明,7月初以來,於苗栗、彰化、雲林、台東、嘉義已辦理六場說明會,漁民仍持反對態度,9月底將舉行全國性說明會繼續溝通。
而環保署副局長詹順貴表示已知情,一案由中區環境督察大隊負責稽查,中區大隊吳權芳隊長表示,督察大隊監督開發計畫是否遵照所提環說書承諾執行,尤其離岸風機打樁作業影響海域乃至中華白海豚生態,確實監測乃為重點。周二通知上緯,昨(8日)赴苗栗竹南現場調查,除了現地說明,業者來不及整理監測資料僅做口頭陳述,一個月後補送文件,會盡快查核是否不符合環說書內容,再依違反《環評法》予以後續處分。
台灣白海豚,在幾年前國光石化開發爭議中聲名大噪。前副總統吳敦義先生脫口而出一句「白海豚會轉彎」名言,也讓這可愛的白海豚成為家戶喻曉的海洋哺乳類。
台灣雖為海島國家,但是因過去戒嚴令的實施,鮮少有海洋相關開發和研究,直到1988年戒嚴令解除後,台灣海岸地區才開始開發利用,也就是說,我們對海洋的深度認識事實上不到30年。
對於台灣白海豚的研究,更是到了2002年才在香港公園保育基金協助下,展開初步調查,確定西部沿海有白海豚分佈,主要分布在新竹到台南之間,水深30米以內的水域,是屬於近岸型的海豚。2015年經學者研究證實是台灣特有亞種,因難以跨過更深的水域與中國或香港等沿海水域的白海豚做基因交流,致使台灣的白海豚屬於獨立的亞種;在分類學上,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更新為台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與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 兩個亞種,是名副其實的台灣國寶。
台灣白海豚數量岌岌可危,2007年初步評估族群數量僅約99隻,因族群數量稀少,受到國際保育組織高度關注,在2008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聯合國鯨豚專家列為野生動物紅皮書最高保育等級的極危等級(CR),僅次於「絕種」。
台灣西海岸白海豚族群的數量每況愈下,2010年估計族群數量約69-86隻,2012年族群數量約為64-68隻,更發現族群粗出生率從2009年7.14%到2012年下滑至零,2015年研究調查族群數量已下降至60隻,已經步上滅絕的路上。從2007年99隻到2015年60隻,短短五年,台灣就失去將近39隻台灣白海豚,平均一年失去7~8隻。筆者按此推估台灣白海豚將在2025年滅絕,除非政府投入比現階段更龐大的經費與人力執法,否則此刻,增加任何些微的干擾,都會加速白海豚滅絕。
新任政府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大力推動再生能源,且彰化縣政府更是積極更取外商投資綠電,以加速發展提高再生能源比例,並預計在西部沿海架設千架離岸風機,其中彰化外海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占全台約80%。
然而彰化位於白海豚南來北往必經之路,更是重要的覓食區域,開發預定地卻緊鄰台灣白海豚重要的棲息環境以及漁業資源豐富的地區,風機架設施工打樁期間及營運,將嚴重危害白海豚的生存。
許多國外研究指出,離岸風機施工時產生的水下噪音,會對海洋哺乳類造成嚴重影響,水下噪音對鯨豚的影響通常有以下五種情況,包括造成傷害/永久性聽力損害(PTS)、暫時性聽力損害(TTS)、遮蔽其他音源(Masking)、行為影響(Behavioural Response)、聽見聲強(Audibility) 。這些影響,都可能造成海洋哺乳類迷航擱淺、找不到配偶、甚至可能會因為找不到食物餓死。
以鼠海豚及海豹為例,離岸風機打樁時,產生的水下噪音,超過80公里,都還是可聽到的範圍內,而在20公里內左右就會改變原有的行為反應(Tomsen, F et al. 2006)。在德國,研究調查發現,在施工前三週以及施工期間,在方圓20公里內,海豚有明顯躲避的行為,在10.8公里內監測點,發現打樁期間對海豚有負面影響。在丹麥,也有超過10年長期研究調查發現,離岸風機設置完成後經過將近十年,周遭的迴聲定位活動(echolocation activity)仍尚未回復到以往的頻率。
為減少離岸風機施工對生態及海洋哺乳類衝擊,國際上都有相關規範及限制,如德國聯邦海事及水文地理局,明訂離岸風機打樁時750公尺內水下噪音聲曝值不得超過160dB,才能准許開發施工。
荷蘭離岸風電聯合會(TKI Wind op Zee)工作坊報告中(2014),也提到荷蘭在架設離岸風機評估時,為避免影響繁殖鳥類食物供給及季節性遷徙的鼠海豚的影響,在特定地區有開發限制,且一季只能蓋一座風力發電廠,更限制禁止在一月到六月底間施工打樁。比利時也有類似的規範,禁止在一月到四月底間施工打樁。
英國則禁止於夜間作業,也要求業者需提出降低海洋哺乳類衝擊的計畫(Marine Mammal Mitigation Plan, MMMP)經主管機關核准才能取得開發許可證,計畫有幾點基本準則,包含認定海洋哺乳類需實施減緩影響範圍區域、指派專業海洋哺乳類觀察員、提出以目視及被動聲學監測該區域(Marine Mammal Mitigation Zone,MMMZ)海洋哺乳類動物的方法、提出海洋觀測員及打樁施工負責人之間有效的溝通制度、需確認監測範圍內無哺乳類動物且經允許時段才可打樁施工、在該區域紀錄海洋哺乳類動物、鯊魚、海龜目擊次數及任何行為紀錄、若目視監測無法順利進行(如夜間或起霧時)則需加強聲學監測。
我國環保署於今年2016年7月12日環評委員第二次專案小組會議通過「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環保署雖提出許多規範(如緩啟動漸進打樁、減噪工法),卻沒有如國外有季節性禁止施工的限制,這才能真正杜絕對生態衝擊。
儘管有進行水下噪音減緩工法,但我國尚無訂定水下噪音曝值,也尚無針對台灣白海豚的聽力研究調查,即使業者依照環評承諾實施水下噪音減緩措施,仍然無法保證減緩水下噪音就對白海豚存亡沒有任何影響。
此外,業者是否真能依照環評承諾執行?環評承諾又由誰來監督?2016年9月就有民眾舉報,在苗栗竹南外海離岸約1公里處,離岸風電開發業者上緯公司,在夜間進行基礎打樁,違反環評承諾。業者須在施工時設置監看白海豚觀察人員,若有發現白海豚就要停工。很明顯,業者在夜間無法監測白海豚是否於附近活動的狀況下,就施工打基樁,這將嚴重造成白海豚傷害。
這只是第一支的離岸風機的施作,未來有千架離岸風機。更遑論,我國離岸風機政策環評風力機組開發地,施工位址只與白海豚重要棲息地只需要保持500公尺距離!白海豚的存亡台灣政府在乎過嗎?
台灣白海豚僅是西部沿海指標物種,但是西部海域仍有其他亟需關注之物種名單;有高達8種屬於極危和瀕危等級,其中白海豚為極危等級,其他頻危物種包括:無溝雙髻鯊、台灣扁鯊、赤蠵龜、綠蠵龜、龍王雕、劍旗魚、赤點石斑魚等等,都是在近岸海域活動。對於風機設置至運轉期間,可能產生哪些衝擊及因應對策等都沒有任何研究報告來佐證。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海洋的漁業資源與生態是我們的國本,西部海岸類型多樣且特殊,水深30米或6海浬以內海域,包括有岩石、藻礁、沙地、泥地、黏質地,有潟湖、珊瑚礁、海蝕、峽灣、紅樹林等等,育孕豐富多樣的海岸、海洋生態環境及特殊的漁業資源,也造就17餘萬名的近岸漁民從業人員工作機會。
可以理解新政府急迫發展再生能源,但是離岸風機選址如此倉促,不顧台灣白海豚、海洋生態、漁業衝擊,實在沒有資格稱作綠色能源,而是扼殺其他物種的血色能源。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報導,香港海灘滿布垃圾,從高空俯瞰拍下短片,可見「垃圾海」環繞香江。因在垃圾堆中,能夠找到不少家居垃圾,CNN分析,「垃圾海」是公司非法傾倒垃圾、中國海洋垃圾不斷漂浮到香港海域的惡果,擔心情況再惡化下去,將嚴重威脅中華白海豚及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
香港原擁有1178公里長的海岸線,本應是中華白海豚棲息地,但近年污染問題嚴重,玻璃瓶、塑膠用品等都市垃圾不斷被扔到海灘,不停堆積,令多個大小海灘滿布各類垃圾,情況令人憂慮,港府必須正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