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白海豚 + 中華白海豚 + 台灣白海豚
Viewing all 2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離岸風電首罰 打樁未派觀察船護鯨豚 環保署重罰150萬

$
0
0
位在苗栗外海的海洋風電(Formosa I)9月已 進入試運 轉階段,預計年底完工,成為台灣第一座商業規模的離岸風場。不過,就在6月21日、7月8日、7月10日進行水下基礎打樁作業時,卻被環保署發現未派出足夠的觀察船與鯨豚觀察員、違反環評承諾。8月28日環保署正式告發處分,依據《環評法》首次對離岸風電開罰,且直接處以最高罰鍰150萬元。 環保署表示,明年起將有更多風場都要開始施工。環保署已經與海巡署、海保署、能源局等單位共同商討成立跨部會專業團隊的事宜,不會讓開發業者輕忽環保署監督環評的能力。 打樁噪音恐影響鯨豚聽力 風場承諾跳票 海洋風電於2013年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為避免打樁噪音對鯨豚造成危害,海洋風電於環評過程中承諾會派出10艘觀察船,船上配有鯨豚觀察員。觀察員須先確認警戒區內至少30分鐘沒有鯨豚活動才能開始打樁。如發現鯨豚進入警戒區,施工單位就要停止打樁 [1] 。 環保署表示,海洋風電原本承諾派10艘觀察船,6月21日打樁時僅派2艘、7月8日也是2艘、7月10日沒有派船,違反環評承諾。環保署在海洋風電第一次違規時,就先給予警告,並進行蒐證,但開發商還是持續違規,屬情節重大,因此依據《環評法》第17條,開罰最高罰鍰150萬元。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副總隊長姜祖農表示,廠商收到處分書後,如不服處分,三個月內還可以提起訴願、行政訴訟。 他說明,...

發現海洋風電違規新事證  環團再提「公民告知書」、要求提高罰則

$
0
0
「違反環評承諾很划算?」今(28)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環保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指責環保署針對離岸風電海洋風電(Formosa I)施工時未派出足夠的鯨豚觀察員,三天僅罰150萬元,等於是告知日後的離岸風電商,違規一天只要付50萬!環團今針對環保署裁罰過輕提出行政訴訟,要求做出強度更高的裁處處分,並另提違規新事證,送出第二次「公民告知書」。 裁罰過輕 恐未來廠商學壞榜樣 居民「剉咧等」 海洋風電是台灣首座離岸風場,今年5月 開工 ,10月 完工 。但在6月21日打樁時,遭環團揭露未派出足夠的觀察船與鯨豚觀察員出海。環團7月15日提出 第一次公民告知書 ,要求環保署對此開罰違反 《環評法》 的最高罰鍰150萬元。經 環境資訊中心報導 ,環保署告知於8月28日已正式告發處分,發現三次(6月21日、7月8日、7月10日)違規,依據《環評法》開罰150萬元。 鯨豚觀察員是廠商在環評過程中所提的承諾,根據海洋風電環評,打樁時應派出10艘鯨豚觀察船。如發現警戒區內有鯨豚出沒,施工單位應立即停止打樁,以免傷害鯨豚。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李菁琪指出,第一次公民告知書所提,希望開罰150萬是針對「一次」違規,如今三次才150萬。他以攤販違規為例,應該連續開罰到不再違規,不是三次總罰一次,以這樣的裁罰,對廠商根本是九牛一毛。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員批「第一個示範風場就違規」,...

【離岸風電知識+】為什麼要有鯨豚觀察員?

$
0
0
為了避免打樁時過大的噪音造成鯨豚聽力損傷、甚至危及生命,離岸風電的開發商在環評過程中承諾會聘僱「鯨豚觀察員」,當警戒區內有鯨豚出沒時,便會評估停止打樁。 至於警戒區有多大、鯨豚觀察員在哪裡觀察,則隨各風場的環評而異。一般來說,警戒區大約設在打樁周圍750公尺左右,有時是搭船圍繞觀察,有的則在施工船上觀察。 國外因為有地質探勘、建造海上鑽油或天然氣平台、跨海大橋等工程時需求,所以有較成熟的鯨豚(或其他物種)觀察員制度。台灣則在2019年由海保署開啟官方的鯨豚觀察員制度。 想進一步認識鯨豚觀察員?→【系列報導】 與風機同行:鯨豚觀察員出任務 (一) 鯨豚觀察員是如何煉成的 我國首批官方訓練結業 考照、實戰海陸都來 (二) 離岸風電搶開工 鯨豚觀察員趕上路的五大誤區 (三) 不讓離岸風電毀生態 英國鯨豚觀察員的專業養成之路 (四) 缺船、缺錢、缺人 環保署如何監督海上環評承諾 看看不同國家的鯨豚觀察員制度 英國、紐西蘭:MMO(Marine Mammal Observer,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 美國墨西哥灣區:PSO(Protected Species Observer,保護物種觀察員) 格陵蘭:MMSO(Marine Mammal & Seabird Observers,海洋哺乳動物與海鳥觀察員 ) 台灣:TCO(Taiwan cetacean observer,...

【離岸風電知識+】怎麼送電到陸上?什麼是「共同廊道」?

$
0
0
每座離岸風場的電力都需要靠海底電纜送到陸地,但海纜怎麼接到陸地?如果讓每家風場自行選擇想上岸的點,不僅可能線路交錯,而且一直開挖海底也可能造成海水混濁,影響海岸生態跟漁業養殖。這對離岸風場密集的彰化尤其嚴重。 彰化離岸風場至少有17條海纜上岸,未來甚至更多。經濟部2017年訂下 規範 ,彰化海纜只能從兩個區域連接到陸地,這就是「共同廊道」。 共同廊道共兩個,「北側共同廊道」在彰濱工業區,「南側共同廊道」在彰濱芳苑。由於南側廊道的海域有文蛤、牡蠣養殖,施工可能涉及漁業補償,目前所有的彰化離岸風電全部走北側廊道。

船隻與鯨豚的距離 讓白海豚悠游 關心的不只是風機打樁噪音

$
0
0
為了規範離岸風電打樁噪音對鯨豚的影響,環保署於2017年對19件離岸風電環評案件之共通性環境議題,要求開發商承諾於距離打樁位置之750公尺範圍內,水下噪音聲曝值(SEL)不得超過160 dB。這項規定希望能減緩鯨豚的暫時性聽力損傷(TTS),並避免影響鯨豚行為改變而增加生存風險。不過,除了這類短時間、高強度、固定頻率的打樁噪音,影響鯨豚的還有一直被忽視的「船舶噪音」。 背景噪音也有害 船舶噪音證實長期而緩慢地影響鯨豚健康 台灣大學獸醫系副教授、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楊瑋誠解釋,海上噪音分成自然噪音,像是海浪等物理性噪音;生物性噪音,如槍蝦發出的聲音;人為噪音,諸如船舶噪音等,三類皆屬背景噪音。多數人聽到「背景值」,多半認為是正常甚至無害,但人為的船舶噪音已證實對生物有害。 楊瑋誠說,就像人長期處於噪音背景下會產生慢性病,卻沒有意識疾病與噪音的關係,鯨豚狀況也類似。風場建置前、施工中及運轉階段,由於船舶頻繁且快速從港口穿越中華白海豚棲息環境至風場範圍,造成棲息環境的背景噪音增加。 楊瑋誠指出,此種噪音會非常慢性的造成鯨豚的緊迫,也會產生傷害。跟離岸打樁噪音相比,只是時間與效果上的差異。若能做到船舶限速,一方面能減低船擊鯨豚的機率,二來亦可降低背景噪音。未來如何規範船舶在通過棲息環境過程限速,將會是關鍵。 為了躲噪音:移動。白海豚改變生存環境...

西海岸鯨豚遇上離岸風機,是血色危機還是保護契機?

$
0
0
「暫緩近岸開發!」離岸風電在西海岸插旗,最受關注的生態議題莫過於去年一整年目擊個體降至51隻 [1] 的台灣白海豚。環保團體以「無處可逃」、「瞎掉」、「血色風機」等形容白海豚面對的處境。不過,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鯨豚超過20年的周蓮香,卻持另一種想法——離岸風電風場能否成為海洋保護區、為白海豚撐開一片保護傘? 風機打樁噪音值 套疊鯨豚活動區域圖 機率低但仍有影響 雖然離岸風電潛力場址在規劃階段均已避開農委會預告的「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開發商也承諾再退出一定距離 [2] ,不過,打樁的噪音仍會傳到白海豚棲地內,實際影響有多大? 台灣大學李沛沂博士結合陳琪芳(水下聲學)與周蓮香(鯨豚生態)研究團隊的資訊,選定近年(2008-2016年)出現超過一次的已辨識白海豚個體共76隻為對象,將全台風場打樁噪音預估範圍與鯨豚出沒區域重疊,結果發現,十年期間曾有四隻曾出現在可能影響聽力(RMS值:180 dB re 1μPa)的區域,35隻曾出現在鯨豚想躲離的噪音(RMS值:170 dB re 1μPa)區域,接近德國規範的噪音聲曝值(SEL值:160 dB re 1μPa 2 s)。 乍看之下,白海豚出沒與打樁噪音重疊性極高,但李沛沂解釋,這是指「10年內曾經出現」,代表這些鯨豚並不是一直停留在這個區域。 若以每次打樁約2-3小時計,對比十年鯨豚出沒的尺度,...

「鯨豚觀察員」是夢幻職業? 英國講師:用對海洋的愛支撐起枯燥日常

$
0
0
隨著海洋風場在今年10月完工,離岸風電正式邁入新里程。緊接著的是明年的三個風場與後年的四個風場建置。新產業誕生的同時,也帶來新職業——鯨豚觀察員 [ 1 ] 。 由於離岸風機進行打樁作業時會產生巨大的水下噪音,可能干擾鄰近區域的鯨豚、甚至造成聽力損傷。因此,鯨豚觀察員被賦予了一項重要任務:當鯨豚出現在打樁警戒區內時,觀察員有權建議施工單位暫停打樁,而施工單位也應評估是否停止打樁 [ 2 ] 。 漫長的海上鯨豚觀察生活會是什麼樣貌?這個不討好的監督角色是否能發揮作用?抱持著諸多疑問,本報特地越洋專訪在海洋哺乳類研究超過15年經驗的尼瑪伍德(Maja Nimak-Wood),除了希望借鏡國際經驗,也讓大眾對這門新行業多一分認識。 尼瑪伍德不僅曾在英國與國際海域擔任過海洋哺乳類觀察員(MMO),更是英國、紐西蘭、美國墨西哥灣、地中海區等地鯨豚觀察員訓練講師。 站在壓力的對面 專業是護鯨豚的基礎 「很多人以為擔任這個工作可以經常看到鯨豚,但這不是真的。你可能好幾天、好幾個星期,看不到任何一隻鯨豚。」 首先,尼瑪伍德打破外界對鯨豚觀察員的想像。她解釋,這是因為工程計畫都必須經過審查,施工區要盡量避開鯨豚密集區外,施工時段也應避開海洋哺乳類的遷徙期與繁殖期。因此,如果把關機制做得好,施工期看到海洋生物出現機率並不高。然而,有些鯨豚會終年出現在特定區域,誰也無法保證這件事不會發生。 其次,...

白海豚近三年都僅60隻 環團憂族群老化危機

$
0
0

鯨豚擱淺事件頻傳。根據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出的數據,台灣海域的白海豚族群,這三年都在60隻上下。學者表示,漁業行為干擾、海上開發案離岸風機,都讓白海豚面臨考驗。

白海豚在海面悠游,時而浮出水面,這樣的畫面未來可能越來越少見。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出研究數字,台灣海域附近的白海豚,估計族群數這三年都只在60隻上下,族群數沒有明顯增加。保育人士擔心,現有族群已經面臨老化。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陳秉亨表示,「(現存的)這60幾隻,有可能裡面都是年紀很大的,因為小的海豚比較脆弱,牠比較難長大。那如果這60幾隻,大部分都是那種年紀很大的,牠可能年紀到了之後就會死掉,所以,可能就會呈現(族群)快速瓦解。」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分析,現有個體老化又沒有新的個體誕生,族群數量一直無法擴大。而目前統計,從2000年到2019年擱淺的個體數就有11隻,更讓人擔心族群數量面臨威脅。而專家表示,最近幾年發現的鯨豚,外觀多有碰撞的傷痕,除了和漁業活動有關,海上開發案的進行可能也是鯨豚的衝擊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姚秋如說:「人為的開發壓力很大,包含海岸的人工化,以及海上會有些工程(海上風機),在這個過程中,船隻來往等等都可能造成鯨豚生活被影響。」


國海院布局海洋研究 首要建立海洋資料庫 白海豚調查成焦點

$
0
0
國家海洋研究院12月30日發布成立後首年研究成果,國海院院長邱永芳表示,國海院肩負國家海洋智庫任務,成立僅八個月,已針對海洋科學及產業發展、海洋文化及永續推廣業務提出12項具體成果。他並宣告組織成員齊備後,未來國海院的六項工作重點,將持續深化台灣的海洋研究,期盼未來連結海洋新科技,打造藍海新經濟。 國海院邀請多位產、學、研和NGO團體代表出席這場發表會。海洋委員會主委李仲威致詞時特別感謝台灣海洋大學講座教授邱文彥,由於他在立法委員任內的堅持,才使包括國海院在內的海洋主管機關得以設立。他也感謝各產學研單位的協助,讓國海院短期內即有初步成果,此外還有民間團體如鯨豚協會的支援,在未來鯨豚救援技術和設備的精進,對官方和民間都有所助益。 首要建立海洋資料庫 培育海洋人才與國際接軌 過去與海洋相關的研究,散布在各個部會和單位,李仲威表達對國海院接下來首要任務的期許,「海洋基礎資料的建立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李仲威指出,包括水文、生態、國土海岸監測等基本資訊,必須完整建立,把過去散落在各部會和研究單位的研究成果整合,並接續未完成的調查。他以過去阿瑪斯號和德祥台北船舶擱淺造成海洋污染事件為例,就是因為缺乏基礎生態資訊而無法求償,強調建立全面完整的海洋資料庫將是國海院的首要任務。 此外台灣作為海洋國家,應透過海洋議題與國際接軌,共同維護國際海洋污染防治、參與海洋開發與應用等,...

布袋海巡隊海上觀測 守護瀕危白海豚

$
0
0

過去半年,海巡署布袋海巡隊在雲嘉海域,一共觀測到白海豚出現32次,算是每一個月都有看見。為了保護這些白海豚,海巡單位會加強取締違法的漁船。

海巡署第十三海巡隊長李松樵說:「因為之前有學者跟我們提過,就是說儘量不要去做主動的靠近,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就是定點在那邊做一個拍攝,那個時候剛好運氣很好,白海豚牠們整個家族往我們巡防艇這邊來靠近。」

駐守在嘉義縣布袋的第十三海巡隊,在2018年6月至去年年底,在雲嘉海域觀測到32次白海豚的活動,他們發現在雲林海域的麥寮港至台西外海,以及嘉義海域外傘頂洲以南,比較會看到白海豚。

白海豚的活動主要在沿岸3海浬的範圍內,海巡隊表示,漁船違法的刺網或是拖網的作業都會傷害到白海豚,所以除了海上執法、救護、污染防治之外,白海豚的海洋保育,未來也會是海巡任務主要會強力執行的目標。

台灣白海豚2019年監測資料出爐:可辨識個體47隻、大安溪口到外傘頂洲三社群

$
0
0
海洋委員會成立後,白海豚保育業務轉手給海洋保育署,一年多來,保育現況如何?海委會海保署昨(20)公布去(2019)年一整年「台灣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調查資料,以及47隻白海豚辨識特徵的資訊一併公開;另依據過去五年資料,約略看出白海豚社群輪廓——在台中大安溪口到雲林外傘頂洲之間,主要有三群白海豚活動。 目擊紀錄顯示百公里群次持穩 可辨識個體47隻 台灣的白海豚族群採穿越線調查,在平行海岸線水深5~10公尺的特定航線上,以目視方式拍攝躍出水面的白海豚個體,並透過判別每隻白海豚個體上的特徵,例如背鰭之輪廓、缺刻、疤痕、色斑點,背鰭到尾鰭之間的背脊部位的缺刻或傷痕等特徵皆能當做個體辨識的依據。 為了監測台灣西岸白海豚族群出沒的季節 海洋保育署去年一整年,首次將白海豚監測時間由夏及秋季,拉長至完整四個季節,可以發現夏、秋兩季目擊率較高,介於每百公里1.16~1.35群次之間,春季及冬季每百公里目擊群次約0.38~0.59,比照2018年以夏秋季調查為主、每百公里1.25群次的目擊率,去年目擊率並無明顯差異。 透過系統性監測,四個季節共目擊25群次,辨識出47隻白海豚個體,另有幼體5~8隻,並且發現三個主要社群,分別在大安溪口、台中港至彰濱工業區海域及麥寮至外傘頂洲海域活動。 大安溪口到外傘頂洲三社群 棲地保護有譜 海保署也整理2015~...

中國官方將白海豚列藥用資源 曝光已刪文

$
0
0

據報,隸屬中國國務院事業單位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近期發布檔,把瀕臨絕種的白海豚列為藥用動物,並稱希望展開藥用研究,但這項消息近日被陸媒曝光後,官方隨即將文件相關內容刪除。

中國科技社群網站「果殼網」近日發文指出,該檔案全稱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2020年度項目指南(第二批)」,將白海豚列為藥用動物,希望展開藥用研究。

文件第37頁第2段寫道:「針對白海豚、中華鱟等北部灣特色藥用海洋動物資源,開展其繁育、增養殖及抗逆性狀分子機制研究,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北部灣特色珍稀藥用海洋動物資源提供技術支撐。」

今年三風場將動工 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生態監測指引趕進度

$
0
0
我國能源轉型目標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須達20%,其中離岸風電需擔負5.7GW的發電量。去年底台灣完成首座示範風場,今年開始彰化的台電、雲林的允能以及苗栗的海能等三座風場動工在即,將對海洋生態造成不小衝擊。能源局承諾,我國參考德國離岸風場「海洋生態監測指引」,預計今年底完成,海委會海保署也要力拚上半年完成預告「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範圍」。 離岸風場動工在即 能源局仍在研擬海洋環境監測作業指引 為降低離岸風電對台灣海洋環境的破懷,立委陳椒華於4月30日舉辦「離岸風機開發與海洋生態保育公聽會」,邀請能源局、海保署、環保署等單位,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公民團體以及離岸風電的開發商,共同討論施工可能的危害與減輕措施。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目前核配的14座風場為潛力場址,在規劃時就已經剔除國家重要濕地、台灣重要野鳥棲地、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區環境敏感區,「其中也包含了農委會2014年預告的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區域。」個案開發在環評時又有加嚴標準、管制施工時間、減噪工法、調查與監測方式等要求,「例如雲林風場就因白海豚棲地,環評過程退縮了3000公尺。」 能源局也參考德國離岸風場海洋生態監測指引(StUK4),針對水下噪音、鯨豚、底棲生物、魚類、鳥類等關鍵議題進行實證,「但台灣的海峽環境與國外不同,需要時間制定適當的調查方法。」李君禮表示,這項作業標準涉及器材規範、...

金門岸際第12起鯨豚死亡 初判為保育類中華白海豚

$
0
0

金寧鄉安岐岸際沙灘28日上午發現一隻死亡海豚屍體,經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人員初步比對研判該隻鯨豚為雌性幼體,疑似為「中華白海豚」,死亡原因不明,後續交由金門縣政府水產試驗所採樣冰存,此次是2020年金門地區第12起鯨豚不幸擱淺岸際死亡案。

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第九岸巡隊參謀主任刁子敬表示,金門岸巡隊第二機動巡邏站是在28日上午在安岐岸際發現這隻死亡鯨豚,鯨豚長約126公分、寬約45公分、全身腫脹、眼球脫出、皮膚脫落、有明顯外傷,死亡原因不明。

海委會預告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 面積達7萬6300公頃

$
0
0
海洋委員會27日依野保法預告「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面積達7萬6300公頃(763平方公里),北起龍鳳漁港,南至外傘頂洲,範圍涉及苗栗、台中、彰化、雲林等四個縣市。 白海豚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I的瀕臨絕種野生動物,農委會曾於2014年預告「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卻因爭議而未正式公告。後來海洋保育主管機關移交海委會,海委會今年4月9日召開海洋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會議第1屆第2次會議,決議重新辦理預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 本次預告內容可至海委會網站下載。民眾如有任何意見或修正建議,也可以陳述意見或洽詢海委會海保署。 海保署另外提醒,鯨鯊及鬼蝠魟屬(雙吻前口蝠鱝、阿氏前口蝠鱝)已為我國保育類海洋野生動物,並從年6月1日起開始生效。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及其他利用。如果不小心誤捕,請通報海巡118、直轄市及縣市政府保育單位或海洋保育署。

幫白海豚加菜 台西放流10萬尾黃錫鯛

$
0
0

海巡署與海洋保育署等單位30日在雲林台西五條港漁港舉辦「魚苗放流.守護白海豚」活動,看到一隻隻魚苗滑落大海,小朋友口中唸著「小魚要快快長大」。

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說,去年通過的「海洋基本法」明定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這次活動是該法案通過後第一場魚苗放流活動,而且放流的魚苗是俗稱「枋頭」黃錫鯛,能大量繁殖,更是白海豚愛吃的魚種之一。

海巡署第五巡防區指揮部主任胡文雄指出,希望藉由魚苗放流活動喚起大家認識及保育白海豚。

香港環團促2024年前在西南大嶼劃白海豚保育區

$
0
0

據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今(3)日同合作夥伴發布《珠江三角洲中華白海豚族群緊急保育行動》,提出在2024年或之前,將西大嶼同南大嶼水域白海豚重要的覓食和社交區域,劃為海豚保育管理區。

中華白海豚通常喺香港同珠三角河口棲息,但近年就有保育人士擔心幼豚在香港出現的次數減少。WWF說,珠江三角洲一帶水域孕育了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種群,但該處水域只剩下大約2,000條中華白海豚。

白海豚種群繁殖速度非常緩慢,輕微環境改變亦會影響巨大,所以WWF聯同香港以及廣東地區的合作夥伴,提出此一系列白海豚主要棲息地作管理,以將對白海豚的人類幹干擾和威脅減至最低。

《海寶圖》:以清朝《海錯圖》為啟發的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圖鑑

$
0
0
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珠江口海域有超過2000頭。其正受到各種沿岸和海上人類活動的影響。IUCN瀕危等級:易危(VU) 。
文:楊松穎(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中國海洋項目經理);圖: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環團反對試委提名 周蓮香:我非國光石化擁護者

$
0
0

有「鯨豚媽媽」稱號的台大教授周蓮香被提名為考試委員。但環保團體日前舉行記者會,質疑周蓮香曾在國光石化開發案建議開發單位訓練白海豚轉彎,呼籲立法院不要通過周蓮香的人事案。

周蓮香今(5日)發出聲明稿指出,「我不是國光石化的擁護者,在我的報告裡也不建議設工業區或工業港」;她說,有關國光石化與白海豚的研究調查,報告中有完整建議,她在研究調查「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現況結論」部分已清楚指出:「在族群狀況如此脆弱下,我們不建議設置工業區或工業港,如為提升全國經濟考量,後續的減緩措施必須嚴格執行。」

她說,在2010年7月環保署召開的第二次國光石化白海豚專家會議中,她就曾指出,西海岸白海豚持續減少,應有國光開發案以外的因素,但國光開發的確可能「加速滅絕」。

她提到,從苗栗龍鳳港到台南將軍港,國光工業區雖然不是白海豚分布密集區,但卻是重要的廊道棲地,需要特別注意避免南北交流阻隔造成族群滅絕。她說,「白海豚會轉彎」是政治人物的用語,也是政治人物超譯造成的誤會;有關國光石化案「白海豚會轉彎」的說法,那是政治人物的說詞,不是她的用語。

為白海豚減噪 學者模擬風機真實打樁噪音 證實可能傷及海豚免疫力

$
0
0
隨著全球卓越企業意識到環境責任,越來越投入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台積電也簽下20年購買沃旭旗下所有離岸風場發電。只是台灣再生能源夠「綠」嗎?以台大為首的跨國研究團隊,即以風場打樁音量對海豚免疫功能的影響為研究主題,結論是水下噪音聲曝值(SEL)138分貝以上就會抑制海豚免疫力 [更正註] 。 台大獸醫學院副教授楊瑋誠指出,綠能開發不是要求白海豚學會避開,而是人為工程能為瀕絕物種減噪,讓牠們在棲地內是安全的。他建議打樁噪音不但要監測750公尺距離,還需監測棲地範圍內的聲量。 再生能源也要兼顧保育 海豚免疫力不受打樁影響才能稱綠能 台灣因獨特的氣候條件及地形,西部海岸經國際評估為條件良好的風場,吸引無數國內外業者進場投資。只是,長久來相關的基礎研究不足,以至於該怎麼訂標準,才能持續維持海洋生態系功能,至今仍無定論;在此條件下只能借用國外標準,但對於本土原生、特有物種保護的預防性原則仍有諸多攻防。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風機施工打樁時音量對台灣白海豚的影響。雖風場範圍避開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環保署也於2017年對19件離岸風電環評案件,要求業者承諾打樁位置750公尺範圍內,水下噪音聲曝值(SEL)不得超過160分貝 [(dB)re.1μPa2s],期能減緩鯨豚的 暫時性聽力損失(TTS,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s) 而影響鯨豚行為改變,減少生存風險。...
Viewing all 2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