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首罰 打樁未派觀察船護鯨豚 環保署重罰150萬
發現海洋風電違規新事證 環團再提「公民告知書」、要求提高罰則
【離岸風電知識+】為什麼要有鯨豚觀察員?
【離岸風電知識+】怎麼送電到陸上?什麼是「共同廊道」?
船隻與鯨豚的距離 讓白海豚悠游 關心的不只是風機打樁噪音
西海岸鯨豚遇上離岸風機,是血色危機還是保護契機?
「鯨豚觀察員」是夢幻職業? 英國講師:用對海洋的愛支撐起枯燥日常
白海豚近三年都僅60隻 環團憂族群老化危機
鯨豚擱淺事件頻傳。根據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出的數據,台灣海域的白海豚族群,這三年都在60隻上下。學者表示,漁業行為干擾、海上開發案離岸風機,都讓白海豚面臨考驗。
白海豚在海面悠游,時而浮出水面,這樣的畫面未來可能越來越少見。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出研究數字,台灣海域附近的白海豚,估計族群數這三年都只在60隻上下,族群數沒有明顯增加。保育人士擔心,現有族群已經面臨老化。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陳秉亨表示,「(現存的)這60幾隻,有可能裡面都是年紀很大的,因為小的海豚比較脆弱,牠比較難長大。那如果這60幾隻,大部分都是那種年紀很大的,牠可能年紀到了之後就會死掉,所以,可能就會呈現(族群)快速瓦解。」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分析,現有個體老化又沒有新的個體誕生,族群數量一直無法擴大。而目前統計,從2000年到2019年擱淺的個體數就有11隻,更讓人擔心族群數量面臨威脅。而專家表示,最近幾年發現的鯨豚,外觀多有碰撞的傷痕,除了和漁業活動有關,海上開發案的進行可能也是鯨豚的衝擊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姚秋如說:「人為的開發壓力很大,包含海岸的人工化,以及海上會有些工程(海上風機),在這個過程中,船隻來往等等都可能造成鯨豚生活被影響。」
國海院布局海洋研究 首要建立海洋資料庫 白海豚調查成焦點
布袋海巡隊海上觀測 守護瀕危白海豚
過去半年,海巡署布袋海巡隊在雲嘉海域,一共觀測到白海豚出現32次,算是每一個月都有看見。為了保護這些白海豚,海巡單位會加強取締違法的漁船。
海巡署第十三海巡隊長李松樵說:「因為之前有學者跟我們提過,就是說儘量不要去做主動的靠近,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就是定點在那邊做一個拍攝,那個時候剛好運氣很好,白海豚牠們整個家族往我們巡防艇這邊來靠近。」
駐守在嘉義縣布袋的第十三海巡隊,在2018年6月至去年年底,在雲嘉海域觀測到32次白海豚的活動,他們發現在雲林海域的麥寮港至台西外海,以及嘉義海域外傘頂洲以南,比較會看到白海豚。
白海豚的活動主要在沿岸3海浬的範圍內,海巡隊表示,漁船違法的刺網或是拖網的作業都會傷害到白海豚,所以除了海上執法、救護、污染防治之外,白海豚的海洋保育,未來也會是海巡任務主要會強力執行的目標。
台灣白海豚2019年監測資料出爐:可辨識個體47隻、大安溪口到外傘頂洲三社群
中國官方將白海豚列藥用資源 曝光已刪文
據報,隸屬中國國務院事業單位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近期發布檔,把瀕臨絕種的白海豚列為藥用動物,並稱希望展開藥用研究,但這項消息近日被陸媒曝光後,官方隨即將文件相關內容刪除。
中國科技社群網站「果殼網」近日發文指出,該檔案全稱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2020年度項目指南(第二批)」,將白海豚列為藥用動物,希望展開藥用研究。
文件第37頁第2段寫道:「針對白海豚、中華鱟等北部灣特色藥用海洋動物資源,開展其繁育、增養殖及抗逆性狀分子機制研究,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北部灣特色珍稀藥用海洋動物資源提供技術支撐。」
今年三風場將動工 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生態監測指引趕進度
金門岸際第12起鯨豚死亡 初判為保育類中華白海豚
金寧鄉安岐岸際沙灘28日上午發現一隻死亡海豚屍體,經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人員初步比對研判該隻鯨豚為雌性幼體,疑似為「中華白海豚」,死亡原因不明,後續交由金門縣政府水產試驗所採樣冰存,此次是2020年金門地區第12起鯨豚不幸擱淺岸際死亡案。
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第九岸巡隊參謀主任刁子敬表示,金門岸巡隊第二機動巡邏站是在28日上午在安岐岸際發現這隻死亡鯨豚,鯨豚長約126公分、寬約45公分、全身腫脹、眼球脫出、皮膚脫落、有明顯外傷,死亡原因不明。
海委會預告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 面積達7萬6300公頃
幫白海豚加菜 台西放流10萬尾黃錫鯛
海巡署與海洋保育署等單位30日在雲林台西五條港漁港舉辦「魚苗放流.守護白海豚」活動,看到一隻隻魚苗滑落大海,小朋友口中唸著「小魚要快快長大」。
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說,去年通過的「海洋基本法」明定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這次活動是該法案通過後第一場魚苗放流活動,而且放流的魚苗是俗稱「枋頭」黃錫鯛,能大量繁殖,更是白海豚愛吃的魚種之一。
海巡署第五巡防區指揮部主任胡文雄指出,希望藉由魚苗放流活動喚起大家認識及保育白海豚。
香港環團促2024年前在西南大嶼劃白海豚保育區
據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今(3)日同合作夥伴發布《珠江三角洲中華白海豚族群緊急保育行動》,提出在2024年或之前,將西大嶼同南大嶼水域白海豚重要的覓食和社交區域,劃為海豚保育管理區。
中華白海豚通常喺香港同珠三角河口棲息,但近年就有保育人士擔心幼豚在香港出現的次數減少。WWF說,珠江三角洲一帶水域孕育了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種群,但該處水域只剩下大約2,000條中華白海豚。
白海豚種群繁殖速度非常緩慢,輕微環境改變亦會影響巨大,所以WWF聯同香港以及廣東地區的合作夥伴,提出此一系列白海豚主要棲息地作管理,以將對白海豚的人類幹干擾和威脅減至最低。
《海寶圖》:以清朝《海錯圖》為啟發的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圖鑑
環團反對試委提名 周蓮香:我非國光石化擁護者
有「鯨豚媽媽」稱號的台大教授周蓮香被提名為考試委員。但環保團體日前舉行記者會,質疑周蓮香曾在國光石化開發案建議開發單位訓練白海豚轉彎,呼籲立法院不要通過周蓮香的人事案。
周蓮香今(5日)發出聲明稿指出,「我不是國光石化的擁護者,在我的報告裡也不建議設工業區或工業港」;她說,有關國光石化與白海豚的研究調查,報告中有完整建議,她在研究調查「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現況結論」部分已清楚指出:「在族群狀況如此脆弱下,我們不建議設置工業區或工業港,如為提升全國經濟考量,後續的減緩措施必須嚴格執行。」
她說,在2010年7月環保署召開的第二次國光石化白海豚專家會議中,她就曾指出,西海岸白海豚持續減少,應有國光開發案以外的因素,但國光開發的確可能「加速滅絕」。
她提到,從苗栗龍鳳港到台南將軍港,國光工業區雖然不是白海豚分布密集區,但卻是重要的廊道棲地,需要特別注意避免南北交流阻隔造成族群滅絕。她說,「白海豚會轉彎」是政治人物的用語,也是政治人物超譯造成的誤會;有關國光石化案「白海豚會轉彎」的說法,那是政治人物的說詞,不是她的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