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白海豚 + 中華白海豚 + 台灣白海豚
Viewing all 2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彰化海岸驚見小海豚屍體 疑似白海豚擱淺死亡

$
0
0

彰化縣環保聯盟常務理事蔡嘉陽表示,13日有養蚵漁民在芳苑永興海埔地發現擱淺死亡的小海豚,他立即前往現場了解,初步了解小海豚約一、兩歲,立即通知鯨豚協會人員到場。

鯨豚協會人員到場後確認,擱淺的是公的台灣白海豚,身長約一公尺,出生約一星期,將被帶回嘉義大學進行初步研究,明天將交由科博館進行解剖,才能了解才剛出生的白海豚死亡確切原因。

蔡嘉陽表示,過去五年已有五隻白海豚死亡事件,但以往都是成年的大海豚,這次卻是才剛出生的小海豚,令人難過,但確切死因仍有待專家解剖之後才能進一步了解。


敗部復活首例 拉大風機間距、海纜施工限縮 福海環評過關

$
0
0
環保署今日下午召開環評大會,第一案審查的就是日前「敗部復活」訴願成功的「福海彰化離岸風力發電計畫」。最終根據開發單位補正的環評資料,環評委員認為不必進入二階段環評,決議通過。 延續 上週環評會議 的要求,今日的環評大會上,福海針對鳥類調查資料提出了鳥類遷徙影響及潮間帶施工影響資料,現場承諾除風機間距擴大外,潮間帶的海纜施工也將避開候鳥遷徙季節,限定6到9月進行施工,針對潮間帶的施工工期也不會連續超過20天。 環評第一起訴願敗部復活案 2個月內須另作處分 福海風力發電公司的彰化離岸風電計畫,作為最早一批開始離岸風場設計提案的案件,卻因影響涉及潮間帶、候鳥遷徙、白海豚及鳥類棲息濕地等要素的影響,二期風場在2018年2月被環評會議以開發單位與鄰近漁業溝通不良及落實執行能力不足,遭認定「不應開發」。 對此福海向行政院提起訴願。訴願結果在今年2月1日揭曉,判決環保署敗訴,撤銷原處分並要求環保署於2個月內另為適法之處分,成為第一起被訴願撤銷的環評案件。 福海送新資料 環團:仍將衝擊白海豚棲地 今次環評大會上,開發單位、能源局與彰化地方環保團體都出席。福海風電表示,原先風場設置可能衝突的部分,因為周遭的台電二期風場與西島風場在能源局的遴選後,已確定減少核配容量及退縮風機點位,主張福海風場周邊近五公里內已無潛力場址風機設置。 環評委員則認為福海所提出的資料與過往環評的資料不同,...

海洋悲歌再起 中華白海豚魂斷金門海岸

$
0
0

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第9岸巡隊今天(3日)表示,金沙鎮海邊發現1隻死亡鯨豚,疑似中華白海豚;整體外觀大致良好,死亡原因不明。屍體已就地掩埋。

金門岸巡隊隊長吳建冠表示,復國墩安檢所人員昨天執行守望勤務時,在金沙鎮E54據點岸際沙灘處發現一隻死亡鯨豚屍體,隨即通報海巡署第12巡防區勤務管制中心,由勤務管制中心通報中華鯨豚協會、金門縣政府農林科及動植物金門檢疫站有關人員前往處理。

吳建冠表示,經過縣府農林科鐘科長鐘立偉比對,這隻死海豚應是瀕絕保育類鯨豚中華白海豚,長約260公分、高約20分公、寬約23公分、整體外觀大致良好,死亡原因不明。屍體已就地掩埋。

今年首條中華白海豚擱淺 屍體嚴重腐爛沖上大浪灣 今年第24宗

$
0
0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今日(13日)接報通知跟進一宗擱淺個案,在大嶼山大浪灣發現一條身長約225厘米的成年中華白海豚,性別不詳,發現時已是第四級嚴重腐爛,未能確定死因。這是今年第24宗被發現的海豚擱淺個案,也是今年首條擱淺的中華白海豚。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已將屍體運返海洋公園作進一步化驗。去年,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共處理八宗中華白海豚擱淺個案。

救救不到70隻的台灣白海豚 全民目擊資料總動員

$
0
0
海委會海洋保育署今年針對台灣白海豚展開族群監測計畫,截至3月為止,共目擊白海豚5群次,18隻次白海豚,其中2群次目擊親子成對出現。海保署期待結合公民科學的力量,匯集海上觀察的白海豚目擊資料,這將有助於族群辨識,追蹤每一隻個體現況。 海保署「西部沿海白海豚族群監測計畫」,委託民間公司進行一年期的調查研究,目的是監測白海豚族群數量,記錄族群空間分布及個體辨識,範圍從苗栗龍鳳漁港海域至台南將軍漁港海域,每季將由北至南調查至少2次。 第一季首次海上觀測,共進行海上觀測4趟次,範圍自新竹南寮漁港至台南曾文溪口。航行時間約47小時,距離達492公里,觀測到白海豚的行為表現,有2群次為游走,3群次為覓食、繞圈,接著游走。 白海豚是我國保育等級 I 的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每年目擊的個體數僅約60〜68隻,族群數量非常小;過去相關保育工作由農委會林務局進行,2018年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掛牌成立,業務陸續移交;該署依據過去資料,得知白海豚棲息於我西部海岸,現有目擊紀錄最北到新竹市香山溼地外,最南到台南市七股海域,主要活動於水深15公尺內、離岸不超過6公里的海域和河口。 海保署進一步表示,為廣泛蒐集白海豚族群資料,海保署也與海巡署加強合作,除了結合 護永專案 海上觀測,也將盡可能結合民間力量,收集目擊資料守護白海豚。 舉例而言,23日即結合海巡署中部分署與台灣護聖宮教育基金會進行海上探尋活動,...

風機基樁四腳變三腳 西島彰芳趕2021併網 環評要補考

$
0
0
離岸風場全力趕進度,繼沃旭能源三天前宣布最終投資決定,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也希望年底前融資到位,才能趕上彰芳第一期2021年併網的時程。不過,CIP期下的兩家風場「彰芳」與「西島」在環評時提出的水下基礎原本是四腳套管式基礎,如今想改成三腳式,還要經過環評審查這一關。今(3)日環保署針對二風場水下基礎、海纜路徑、環境監測等變更的環境影響進行專案小組第一次審查。 CIP提出的理由是基樁數量減少、安全性不變,環境影響會更輕微。不過環評委員擔心的卻是基樁深度加深、施工噪音時間變長,而CIP所提資料還不足以比較改變前後差異,最後要求補件再審。 四腳變三腳等於更環保? 環委要求「數據」說真相 西島、彰芳兩離岸風場位在彰化芳苑外海。2017年底西島與彰芳二風場通過環評,預計裝置容量分別達410MW、600MW。不過,在2018年經濟部遴選階段後,西島風場只獲得48MW的併網容量、併網時程是2024年。彰芳則在2021年要併網100MW、2023年併網452MW。西島的容量大減,而彰芳的時程就在二年半後。 由於當初環評時,廠商還缺乏完整的細部設計,對於水下基礎、海纜路線等都與最新版設計有所落差,因此CIP提出多項差異變更,包括水下基礎套管型式、輸配電系統線路等。其中以水下基礎引發委員最大關注。 其實,CIP的說明已經是國外實際應用的模式,四腳改成三腳之後,不僅符合結構安全標準,...

拍到了!大潭藻礁出現白海豚 環團籲小英:矯正賴清德錯誤決策

$
0
0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今(6)日召開記者會,公布影片證明全球只剩60餘隻的台灣白海豚,出現在桃園大潭藻礁海域。這也是2014年農委會預告「台灣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範圍」為台南將軍港至苗栗龍鳳港後,首次在此範圍外紀錄到台灣白海豚,此紀錄將台灣白海豚分佈的確定範圍北推40多公里,證明大潭藻礁是台灣白海豚的棲息地。 環團表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與觀塘工業港工程,將破壞大潭藻礁此一世界級「希望熱點」。6月8日不但是世界海洋日,同時也是民進黨的總統初選政見會。對此蠻野心足協會律師蔡雅瀅表示,期待小英總統能在政見辯論時,「矯正」賴清德的錯誤,宣布三接站遷址至海象條件較佳的已開發港口,將國際關注的希望熱點,完整地留給未來世代。 在大潭藻礁發現台灣白海豚出沒影片。影片提供: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三接在大潭藻礁開發,犧牲台灣白海豚與漁民 台灣白海豚國際顧問團成員陳昭倫指出,此次從永安漁港的漁船拍攝到一群四隻白海豚、兩大兩小,分布在水深約7、8米的區域,同一天在大潭漁港的釣客也用手機記錄到白海豚出沒。這次的觀察資料,將台灣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往北推進40多公里,成為台灣白海豚保育上重要的一筆資料。 陳昭倫表示,白海豚出現在大潭藻礁海域,在生態與漁業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生態上,再次驗證大潭藻礁的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完整性是無庸置疑;在漁業上,...

裴家騏、文魯彬/雙贏風電! 環保署Care嗎?

$
0
0
2019年6月20日,經濟部能源局針對民間團體對於離岸風電未達與保育雙贏階段的論述 [註1] 發表「離岸風電與生態保育雙贏」的的即時新聞澄清 [註2] 。然而,我們對於官方減輕措施的批評,以及對監督不周的擔憂是過慮了嗎?請看這幾天發生的事件,就知道我們並非無的放矢。 就在新聞澄清文登出的隔一天(6月21日),海洋竹南離岸式風力發電計畫(Formosa 1 Project),在極度瀕危的台灣白海豚棲息地旁完成第五支風機(總計22支)打樁。由於台灣白海豚通常在此海域活動,同時對噪音非常敏感,所以該風機廠商曾在環境影響評估中承諾,會在打樁前與打樁時,設置八艘監測船,船上並配置鯨豚觀察員(MMO),以監測並減輕打樁行為對台灣白海豚的影響。 然而6月21日打樁當天,廠商承諾的八艘監測船卻未進行任何監測活動:四艘監測船停留在漁港內,並未出海;另外四艘雖有出航,卻因海況不佳風浪過大,未執行監測任務便被迫返航。因此,第五支風機在沒有監測船,也沒有鯨豚觀測員的狀態下,違反環評承諾,逕行打樁施工。 儘管經濟部能源局對離岸風場與台灣白海豚保育的聲明充滿誤導,但因為能源局的主要業務是提供能源,所以我們尚可理解。但當能源局在澄清稿中企圖為環保署辯護時,我們完全無法接受。畢竟,作為掌管環境影響評估程序、監督廠商承諾的主管機關,環保署沒有履行監測離岸風電場開發商的承諾職責,毫無疑問,絕對是有重大疏失的。...

官方正式報告:台灣白海豚目擊紀錄降至50隻 仔豚夭折率高

$
0
0
2011年國光石化宣布停建,至今八年,依傍台灣西岸的台灣白海豚,族群數量未見增加。開發的腳步未曾停歇,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雖劃出範圍,預告五年仍無法上路。最新報告指出,去年一整年台灣白海豚目擊個體是50隻,較過去68隻、前年58隻,目擊紀錄顯著下降。 12年的監測,不論是政策或社會大眾始終拿不出有效的保育行動,最終我們是否將見證台灣白海豚的滅亡?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多年來的討論都知道,該從哪些問題著手,政府部門卻缺乏積極治理的態度與意願,放任各方權益關係人角力,罔顧海洋生態對人民的公益性。她指出,政府應指派政務官積極推動白海豚復育,否則這一代將見證台灣白海豚的滅絕,以及海洋生態的崩解。 特亞種台灣白海豚 族群消失沒得補 台灣白海豚是指生活在台灣西岸的中華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下的一個亞種。2015年,學術界將這個種群視為獨立的一種,並以「台灣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命名,2017年評估修訂為 Sousa chinensis ssp. Taiwanensis ,IUCN紅皮書名錄將這群特亞種台灣白海豚,評定為 極度瀕臨滅絕(CR)等級 。 在保育業務「海」「陸」不分家前,野生物保育都歸農委會掌理,台灣西岸沿海中華白海豚的調查監測也自2006年展開,...

跟時間賽跑 白海豚紀錄創新低 凸顯棲地保育的五大關鍵

$
0
0
最新報告指出,去年一整年台灣白海豚目擊個體是50隻。雖然這個數字並不等於整體族群數,但台灣白海豚每年目擊的數量顯著下降,出生數遠低於死亡數,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是否將見證台灣白海豚的滅亡?端看棲地保育是否足夠。五年前林務局意欲劃設保護區卻功敗垂成,有賴去年新成立的海保署重新掌舵,但複雜的西海岸棲地管理該走向何方?本報訪問環團、學者等多方觀點,爬梳整理五大關鍵,主管機關、權益關係人、漁業永續、海洋垃圾與風機影響,顯示唯有整合各部會意見,白海豚才能有生機。 (一)重要棲息環境遲未公告 主管機關易手成往事 保育白海豚,長期以來輿論支持劃設保護區。2014年農委會完成重要棲息環境調查,北起苗栗縣龍鳳港以北之森林公園沙灘;南至外傘頂洲西南端;西以海岸線距岸1-3浬不等;東為海岸線距岸50公尺,包括主要河口。範圍面積3萬6300公頃,跨越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等四縣市。 這個史上面積最大、牽動最多縣市的野生動物棲地,林務局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以「 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 」於2014年4月23日開始預告,歷經五年功敗垂成。去(2018)年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成立,海洋生物保育主管機關易手,移交給海保署,相關的法制工作須重新啟動。 長期於彰化大城、芳苑一帶觀察的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支持重要棲息環境劃設,但認為重要棲息環境預告範圍,不足以庇護白海豚。...

香港發現7月第二起白海豚擱淺死亡案例 2019年已31宗

$
0
0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10日早上接獲一宗鯨豚擱淺個案,有身長約100厘米的幼年、雄性中華白海豚,被發現擱淺於屯門黃金海岸泳灘,屍身已嚴重腐爛。

自2006年三跑填海工程動工後,香港中華白海豚數目跌新低至47條。保育基金繼前(8)日才接獲有中華白海豚擱淺個案,事隔兩天再接獲通知,個案屬嚴重腐爛,未能確定死因,此已是今年第31宗擱淺個案。

保育基金已將屍體運返海洋公園作進一步化驗。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呼籲公眾,若發現懷疑鯨豚擱淺個案,可致電相關熱線,並提供發現擱淺的時間、地點、相片,讓行動組能盡快到場跟進。

環團檢舉離岸風機違法打樁 批督察失靈恐害白海豚「失明」 

$
0
0
新政府上台後積極推動能源轉型,開發台灣離岸風機,目前預計設立的風機超過500隻,然而環保團體今(15)日舉行記者會痛批,這些風機不只是插在台灣近海的海底,更可能戳瞎了台灣僅存不多的白海豚。因此,離岸風機於環評時特別會強調鯨豚觀察員等緩衝措施。 「然而這個最低要求,都沒有完全落實。」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李菁琪說,調查發現Formosa 1於苗栗外海打樁時沒有設置足夠的鯨豚觀察員,因此向環保署遞交「公民告知函」,要求環保署依《環評法》對開發商進行的違法施工進行嚴格懲處。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副大隊長施勝鈞則回應,目前已經有掌握相關情事,將持續蒐證並依法開罰,依《環評法》規定,未遵守環評承諾最高可開罰150萬,並追討業者不法利得。 打樁未派觀察員 環團舉報:若有白海豚出沒會永久失明 棲息於台灣近海的台灣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於2008年8月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族群數量少於70隻,近兩年目擊記錄更只剩下50隻左右。 多年來投入白海豚保育的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文魯彬,日前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聯名 投書媒體 ,認為在現階段政府人力、能力監督不足的狀況下,放任離岸風機在「選址錯誤」的風場打樁,是以電力交換白海豚的棲地,稱不上是「雙贏」。 文魯彬表示,白海豚是高度仰賴聽覺的動物,...

風機四腳改三腳 CIP保證同樣抗風浪 護鯨豚 願派大型觀察船

$
0
0
彰化外海離岸風機「彰芳」與「西島」由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負責開發,即將在2021年開始併網,因應能源局去年6月遴選競價結果提出環差報告,包含新增三腳基樁工程、更改海纜路徑、陸域配電系統及土石方規劃等修正內容。 颱風季即將來臨,不少環委也擔心更改設計後風機無法抵擋強風巨浪,環保署專案小組今(16)日進行本案第二次初審會議,開發單位掛保證,三腳與四腳基樁抗風浪能力相同,設計壽命皆為25年。環委也提到,日前環團抗議有廠商打樁、違法未派遣觀察員一事,要求開發單位詳細說明,CIP則承諾未來會聘僱更大艘的漁船因應海象變化,若連大型觀察船也無法出海,工作船也不會執行打樁作業,確保落實鯨豚保育。 最終決議,本案通過環評專案小組初審會議,開發單位需補充三腳及四腳基礎在施工過程的風險評估等項目後,於9月底前提送環評大會討論。 三腳基樁入土最深 125M極限 環委質疑:不夠的話怎麼辦? 2017年西島與彰芳兩個離岸風電計畫通過環評時,預計的裝置容量分別達410MW及600MW。不過,在2018年6月經濟部能源局競價遴選結果,西島風場只獲得48MW的併網容量,容量大減剩下大約一成,而彰芳則獲得552MW的併網容量,最快2021年就要完成第一期100MW的工程,併接至台電所屬的彰一(甲/乙)開閉所供應綠電。 本次環差分析報告除了縮減原先的電力分配容量外,CIP也提出了新增風機基礎型式的申請,...

協助中國海關查驗海洋生物製品的「鯨豚博士」

$
0
0
一位跨界海洋生物研究和海關執法鑑定的科研人員如何看待瀕危海洋物種保護?《中外對話》對鄭瑞強博士進行了專訪。 鄭銳強大概是中國35歲左右為數不多的專門從事鯨豚類研究的專家。作為汕頭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博士後,他主要從事小種群中華白海豚的保育研究。 二年前,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東潮汕人,他辭去了北京一家公益機構的工作,受邀回到自己的故鄉海域從事研究。他親眼看到了七年來才第一次出現的新生白海豚,又眼睜睜看它在出生僅七天后死去。 他一直擔心,這個種群會在他的有生之年永遠從故鄉的那片海中消失。他所在的團隊除了進行海洋瀕危物種研究之外,還作為農業部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種鑑定單位之一,協助海關進行走私野生動物製品物種鑑定和數量核算。作為一個站在研究與執法交界處的專家,鄭銳強向中外對話分享了他參與走私物種鑑定的細節,以及他對物種保護和公眾教育的思考。 中外對話海洋(中):你是怎麼會受海關邀請去幫他們鑑定走私動物製品的? 鄭瑞強(鄭): 2017年11月農業部頒布了關於涉及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及其製品案件鑑定單位資格的相關文件。我所在的汕頭大學作為廣東地區唯一一家具有鯨豚類以及海龜鑑定資格的單位,開始協助海關、漁政等相關部門進行物種和製品的鑑定。鑑定團隊中包括我本人以及汕頭大學副校長劉文華教授。從日常的鯨豚研究工作中(包括擱淺救護以及解剖等),我們累積了豐富的識別鑑定經驗,...

觀塘環評聲請撤銷遭駁回 環團再提訴願不放棄任何機會

$
0
0
今年在桃園大潭海域不只一次目擊到台灣白海豚出沒,打破過去學者認為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範圍只界於「台南將軍港到苗栗龍鳳港」之間。這是過去觀塘工業區環評時沒有討論的新事證,當地居民因此於6月21日向環保署申請撤銷觀塘工業區及工業港的歷次環評處分,卻在7月1日遭環保署駁回。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今(31)日於行政院前再次集結就本案提起訴願,這已經是環團就中油三接工程提起的第七個行政爭訟,從2017年至今更舉行近90次記者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的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不會放棄任何機會遏制中油三接錯誤選址的政策,若中油強硬施工絕對會依《野保法》提告。 台灣白海豚不到70隻 大潭藻礁超過7000年 環團提訴願要求撤銷環評 根據林務局7月8日公布的《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與河口棲地監測(II)》2018年的白海豚目擊數只剩下51隻個體,創下歷年來新低,雖然目擊數並不代表真實數量,然而作為台灣特有亞種的台灣白海豚確實岌岌可危,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紅皮書)列為極度瀕臨滅絕(CR)物種。 海洋生態學者Peter Ross曾在2010年的 水生生物保育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中指出,台灣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環境位於台南縣將軍漁港往北到苗栗縣中港溪口的西部近海,而林務局也在2014年公告台灣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範圍為「南起台南將軍港,北至苗栗龍鳳港」,因此近年調查主要著重在該區域。 不過,...

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附近水域數量僅32條 創有紀錄以來新低

$
0
0

漁護署1日公布最新一份《監察香港水域的海洋哺乳類動物》報告,指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本港水域出沒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只有32條,是自1995年有紀錄以來最低,亦較上年度的47條大減32%。報告又指,在北大嶼山水域,大華白海豚近年使用率大幅下降,在過去3年集中使用龍鼓洲一帶水域;港珠澳大橋工程竣工後,並未有任何回復數年前較高使用量的迹象。 

WWF香港分會/香港水域中華白海豚面臨存亡危機 應於南大嶼及西大嶼水域設立「海豚保育管理區」

$
0
0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8月1日發表的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顯示,本港水域出現的中華白海豚數字急劇下降至有歷史來新低的32條,較去年公布數字減少30%。此外,報告亦指出去年研究期間目撃幼豚出沒只有16條,是自2003年以來最低數字,意味海豚繁殖率將持續下降。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認為最新數字及跌勢是嚴峻的警號,海豚或將消失於香港水域的問題已迫在眉睫,保護中華白海豚僅有的重要棲息地已刻不容緩。WWF強烈促請政府馬上就此採取重點的補救措施及保育行動,挽救面對存亡一線的中華白海豚。 WWF倡議盡快在大嶼山南部及西部水域設立海豚保育管理區,嚴格管理海上交通、水底噪音及觀豚活動,以保護海豚覓食及休憩的重要棲息地。大嶼山南部及西部水域是比較不受人為活動影響的範圍,WWF相信這地點的水域或將成為中華白海豚僅有的重點棲息地。WWF亦建議將現有中華白海豚的重點棲息的海岸公園連接及擴增,建立一個以科學為本、互相貫通和管理完善的保育網絡,以幫助穩定並恢復中華白海豚的數目。 根據漁護署監察報告顯示,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自2015年起逐漸向南遷移,相信這與北大嶼山及東北部水域的大型工程所帶來的嚴重干擾有密切關係,例如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填海工程,但WWF認為棲息地遷移至南大嶼山水域並未紓緩海豚所受的威脅。自2016年起,WWF開始進行海底聲音研究,發現人為活動對大嶼西面及南面造成大量噪音干擾,...

鯨豚觀察員是如何煉成的 我國首批官方訓練結業 考照、實戰海陸都來

$
0
0
「目前船速7節、方位24°21'84",121°42'35",目視狀況良好。」 「這裡是貝多芬,12:42分發現鯨豚在警戒區內,建議延後緩啟動5分鐘,OVER。」 「收到、再討論。」 台中港外海,有人手持望遠鏡,有人手持紀錄本,並視狀況通報模擬的離岸風場施工人員。沒有搭船出海賞鯨的悠閒,他們聚精會神緊盯大海,因為這是台灣首批由海保署委託的「鯨豚觀察員」訓練課程 [1] 。 在密集的海陸訓練與測驗後,他們有機會參與離岸風場的施工,在打樁期間擔任監視是否有鯨豚出沒的角色。當鯨豚出現在警戒區內時,他們可以建議停止施工,以免鯨豚受到噪音危害。然而,取得認證只是第一步,要肩負起這項保護任務,考驗仍在前方....。 海上經驗與學理並重 真實環境成挑戰 依據離岸風電開發商的環評承諾,風場施工打樁前應進行至少30分鐘的鯨豚觀測,確認警戒區內沒有鯨豚活動才能開始打樁作業,而在打樁過程中,如果發現鯨豚進入警戒區,通常是距離打樁點半徑750公尺範圍,就要停止打樁(隨不同風場的環評承諾略有差異),以免過大的噪音造成鯨豚族群損傷。進行這項任務的就是「鯨豚觀察員」。 海保署的鯨豚觀察員訓練課程今年7月展開,由海保署主持開訓典禮後,緊接著一連串的講座、學理課程,另外還有近兩天的岸際與海上實習、筆試、操作演練。8月第一批取得官方認證的鯨豚觀察員就會誕生。 鯨豚觀察員任務最重要的當然就是海上鯨豚觀察。「任何」...

缺船、缺錢、缺人 環保署如何監督海上環評承諾

$
0
0
台灣首座離岸風場——海洋風電(Formosa I)5月18日 開工 ,籌備多時的離岸風電自此進入密集建置期,接下來五年期間將有700多架風機進入施工期,緊接在後還有預估5GW的「區塊開發」。台灣的再生能源將進入新的一頁。 然而,6月21日,海洋風電卻被 踢爆 進行風機打樁時,原本開發商承諾時要在打樁周圍觀察是否有鯨豚出沒、並在必要時建議停止打樁的鯨豚觀察員卻沒有出海,環團怒批廠商環評承諾落空,環保署在哪裡? 除了將矛頭指向環保署,面對從未有過的大規模海上開發,我們更想追問海上環評的監督機制。在未來5年、10年甚至20年環保署的海上稽查經費在哪?海上監督的人力、專業又該如何補強? 海上監測全新挑戰 沒錢、沒船、缺人、也缺專業 離岸風電的發展將環評監督任務從陸地擴及到海域。浮上檯面的鯨豚觀察員僅是其中一環,環評涵蓋的面向包括鯨豚、海上鳥類、底棲、魚類等,另外還有漁業資源、水下文化資產、空氣品質、水下噪音監測。期間則從施工前、施工期間、到20年的營運期。 環評監督預算在扣除人事費用後,一年僅剩8、900萬的經費,需要監督的環評案件高達600多件,經費非常有限。即便只針對施工中與剛完成階段的案件密集監測,這類案件也有200~300件。而根據海洋調查人員指出,一趟八小時的海上調查加上人力成本至少要花5-7萬元。缺錢、缺人、又缺船的環保署如何執行海上環境監測?...

【專題】與風機同行:鯨豚觀察員出任務

$
0
0
今(2019)年5月,海洋風電(Formosa I)風光開工,台灣首座離岸風場預計年底完工。緊接將有5.5GW、近700架風機在接下來的五年陸續進場。能源轉型步伐大幅邁開之際,兼顧海洋生態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其中,有個角色就叫「鯨豚觀察員」。 依據離岸風電開發商的環評承諾,為了避免過大的噪音造成鯨豚聽力損傷,要確保警戒區內沒有鯨豚出沒才能開始打樁作業。打樁中如果發現鯨豚進入警戒區也要停止打樁(隨各風場承諾略有差異)。鯨豚觀察員 [1] 的任務就是在打樁期間進行鯨豚觀察,並在鯨豚出現時提醒施工單位停工。 今年8月,國內第一批由官方海保署委託訓練的鯨豚觀察員取得證書後即將上路。立意良善的制度能確實執行嗎?在法規配套不足的情況下,我們看到了許多問題。 【與風機同行:鯨豚觀察員出任務】 (一) 鯨豚觀察員是如何煉成的 我國首批官方訓練結業 考照、實戰海陸都來 (二) 離岸風電搶開工 鯨豚觀察員趕上路的五大誤區 (三) 不讓離岸風電毀生態 英國鯨豚觀察員的專業養成之路 (四) 缺船、缺錢、缺人 環保署如何監督海上環評承諾 各國鯨豚觀察員制度 英國、紐西蘭:MMO(Marine Mammal Observer,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 美國墨西哥灣區:PSO(Protected Species Observer,保護物種觀察員) 格陵蘭:MMSO(Marine Mammal &...
Viewing all 2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