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白海豚 + 中華白海豚 + 台灣白海豚
Viewing all 2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三校研究:白海豚減少 導致蝦蟹驟減

$
0
0

為維護海洋生態永續發展,中興大學、台灣大學與中山大學組成研究團隊,花三年時間調查,發現若白海豚數量下降時,將連帶性導致海洋中具有經濟價值的蝦、蟹數量減少!導致看不見的經濟損失,此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指出,白海豚通常以白帶魚、花身雞魚、海鯰、石首魚、黑棘鯛和灰鰭鯛等魚種為食,而這些魚類會捕食其他棲食性魚類、遠海梭子蟹與長角彷對蝦等經濟物種,若白海豚減少,捕食蝦蟹的魚類數量將增加,連帶造成蝦蟹減少。

林幸助說,根據食物網模式分析,白海豚是台灣西海岸生態系鏈的關鍵物種,若其數量出現小幅度變化,即可造成其他海洋生物數量的大幅度改變,也就是說,雖其食物、就是中上營養基層的魚類數量會隨之增加,但將導致更底層的魚蝦蟹減少,漁民不一定會受益。

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周蓮香於2007至2010年間,用照片辨識做白海豚調查,共辨識出71隻不同個體,顯示目前白海豚數量僅剩下不到100隻,且數量仍持續下降,保育白海豚已是刻不容緩。


離岸風機與白海豚搶地盤 政策環評:改避棲地1公里、先開發航道外側

$
0
0
28日下午第306次環評大會,確認了經濟部「離岸風電區塊開發」的政策環評案,環評大會將 距離白海豚棲地500公尺 的建議,調整為1000公尺,也建議優先開發航道外側區塊,與打樁緩啟動從20分鐘擴大為30分鐘等措施。 國家政策要急起直追綠能,但離岸風力發電卻面臨衝擊只剩下60隻的白海豚,與野鳥保育問題。雖然為此展開離岸風電政策環評,並提出一些工程技術來避免侵擾白海豚,但環團卻直指這些都無效,要求風機的設置改為「先遠再近」,避開近岸11公里內、水深30公尺內的區塊。 環團為白海豚請命,要求離岸風機開發改採「先遠再近」。賴品瑀報導。 雖然不像陸上風機由業者自由選址而到處引發爭議,離岸風機改為由國家整併規劃。經濟部能源局喊出2016年完成4架示範組、2020年完成離岸風場520MW、2030年離岸區塊4,000MW的目標。但能源局列出36個風場為潛力場址,主要集中於中部的西海岸,且六成位在彰化,仍有風場與白海豚、候鳥與漁業重疊的爭議。雖然能源局已提出與白海豚重要棲地有500公尺的緩衝地帶,但民間團體仍認為不夠。 「別讓綠色能源變成紅色能源!」環團擔憂白海豚的生存。更引先前立委陳曼麗所邀請的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研究員麥希汶意見 ,強調依照香港的經驗,所有水下噪音減緩措施「都沒有用」,白海豚仍是嚇跑了。台灣西海岸環保聯盟研究員吳慧君強調,香港的白海豚還可以往珠江逃,...

香港設海岸公園 海豚卻回不來 WWF:三跑工程高速船造成滋擾

$
0
0

香港大嶼山東北的大小磨刀洲海域,週五(30日)起劃為海岸公園,補償興建港珠澳大橋對海豚的影響。有了海岸公園,但海豚不回來。

翻查工程的海豚監測數據,首年工程東北大嶼山有70隻海豚出沒,最近一年只餘一隻。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濕地保育總監劉惠寧指,受三跑工程影響,赤鱲角海天客運碼頭部份高速船改行龍鼓洲以北海域,對當地海豚造成滋擾,降低海岸公園成效。

根據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工程最近一年的海豚監察數據,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東北海域只有1隻海豚出沒,而工程首年、即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期間,有70隻海豚出沒。整個北大嶼山海域海豚出沒數量亦下跌,工程首年有589隻海豚出沒,最近一年只餘171隻海豚出沒,三年間銳減近七成。

劉惠寧指海岸公園限定駛經船隻在時速10海浬以下,雖然海天客運碼頭高速船繞經沙洲、龍鼓洲海岸公園,將時速降至15海浬,但海豚活動範圍超出海岸公園範圍,仍受高速船滋擾。

他直言劃定海岸公園不等於海豚生活環境有保障,因為海岸公園限制針對捕魚、船隻航速等,發揮作用有限,而且政府往往在大型填海工程完成後,才劃出海岸公園補救。

吳敦義:從未說過 白海豚會轉彎

$
0
0

日前宣布角逐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的前副總統吳敦義,25日下午接受網路媒體直播專訪表示,從未說「白海豚會轉彎」,這是某媒體亂登。

他表示,當時推動國光石化,他看到白海豚路線研究報告指出,白海豚會避開迴游路線中台中港土堤,而不會撞上去,白海豚很聰明,「怎麼不會自求多福?」他當時是說,「白海豚會不會轉彎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是不是可以研究」。

吳敦義說,當時幾乎所有媒體都正確報導,只有一個特定媒體刊錯,有的政黨視他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什麼白海豚會轉彎,我從來沒講過這句話」。


前副總統吳敦義(資料照片)。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珍貴白海豚春節期間現身深圳海域

$
0
0

珍貴的中華白海豚在春節期間現身於中國大陸深圳市附近海域,且有3條在海上「鬧新春」。

廣州日報報導,蛇口海事局海巡執法支隊支隊長宮福忠昨天(3日)說,年三十上午,在內伶仃島以東媽灣液貨船錨地附近水域,確實發現了3條白海豚。

宮福忠說,大年三十上午10時30分,他們正常按計畫巡航時發現了3條白海豚,它們跟著海巡船20多分鐘。他們把白海豚在海中嬉戲的畫面拍攝了下來。他說,他們在巡航時見過好多次白海豚,但是遊到這麼近、比較靠近港口海域還是第一次。另據報導,有市民拍攝到3條白海豚在蛇口郵輪碼頭附近海域嬉戲,且看來是「一家三口」,2條成年豚和一條幼豚。

白海豚在廣東一帶備受保護。在香港,港府在白海豚生活水域進行的各項建設,包括港珠澳大橋,都會考慮到對白海豚生活環境的影響。

港珠澳塌海堤 事故後水質超標新高 保育人士:海豚回歸無期

$
0
0

港珠澳大橋工程香港接線填海工程海堤,於上週出現崩塌,香港路政署堅稱事故對附近海域水質無大影響;然而,記者翻查環評報告,發現於海堤崩塌的月份(2014年10月),水質污染超標達10次,屬紀錄高位。中華白海豚近年絕跡工程附近海域,同樣始於2014年下半年。環保人士指水質污染影響海豚生活及覓食,有立法會議員亦促請負責的路政處及環保署盡快交代及評估對環境影響。

環保署回覆稱,未有足夠資料顯示海豚絕跡與崩塌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港珠澳大橋工程的環境評估報告均會於網站公開,記者翻查多份報告,並紀錄海堤崩塌位置附近的該7個水質監察站,發現該月水質污染超標達10次,屬有紀錄以來高位,同樣次數只於2013年11月發生過。當中9次為海域「懸浮粒子」超出極限,1次屬「混濁度」超標。若加上7個站以外的其餘水站,超標數字更達18次,升幅顯著。

報告解釋超標原因包括取樣時附近有船隻經過、防止水污染的隔泥幕有數個缺損(defects)等。然而,曾撰寫環評報告的職員向記者透露,若發現水質超標,受承建商聘請的環境顧問公司會第一時間通知承建商處理及解釋,報告的超標原因數年來「重重覆覆」,可信度成疑。他指水質監察相對較客觀可信,但偶然有職員取樣時,選擇性將較清澈的樣版呈上。

歡慶媽祖生日 最環保「白海豚媽祖廟」見證媽祖魚救人神蹟

$
0
0
最近正是媽祖生日,各地都展開熱烈的慶祝活動。在鹿港有個很另類的媽祖廟,裡面的媽祖神像跟白海豚等海洋生物在一起,主要是環保團體為了保護白海豚而製作,希望可以透過媽祖信仰宣導保護海洋生態就是保護漁民生計,讓社會大眾對海洋保育有概念。每年環保團體都有白海豚花燈,參與媽祖繞境活動。 這間另類的媽祖廟隱身於鹿港鬧街中,民生路58號,原本是台灣環保運動先驅粘錫麟老師的綠色主張工作室。粘老師過世之後,環保團體繼續承租,作為粘老師與鹿港環境運動的紀念館,也當成白海豚保育工作站,並且在裡面供奉台灣唯一的「白海豚媽祖」神像。這間另類媽祖廟的屋頂採用3KW的太陽能發電系統,作為辦公室白天上班用電,因為太陽能與節電獎勵,常常電費單是零元,已經設立了20個月,發電6千多度,減碳6千多公斤,相當於造林0.42公頃。可以說是最環保的媽祖廟。 台灣百海豚參加媽祖遶境。照片提供:陳秉亨。 白海豚又名媽祖魚,因為農曆三月媽祖生日前後,風浪平靜,容易被發現,也有漁民相信白海豚是媽祖的使者。 在台灣曾經發生白海豚救助溺水民眾的故事,最傳奇的故事是白海豚曾經救過一整船的遊客。梧棲港觀光船的老闆翁天保先生口述,他公司的一艘觀光船載滿遊客,在海上遇到突如其來的大雷陣雨,船艙因暴雨視線不良,船上的雷達雖然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但是不知道即將撞到堤防的消波塊。風雨中船長看到白海豚在船頭處跳出海面,似乎在警告,船長冒雨走到船頭,...

首次清查香港水域白海豚 港大學者:政府低估種群數目

$
0
0
香港大學研究團隊3月29日發表香港水域白海豚種群的最新報告,指出香港水域的白海豚是珠江河口種群(Pearl River Estuary population)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數量過去被嚴重低估,約有300隻,遠高漁護署所估計的60多隻。研究意味著,香港沿海棲息地對整個珠江口海豚種群至關重要;且這些棲息地,特別是西南大嶼山應最優先得到保護。報告已表於期刊 PLOS ONE ,網址 http://bit.ly/2oMCZBg 。 中華白海豚母與子(照片由 陳釗賢Stephen Chan, Cetacean Ecology Lab, SWIMS, HKU拍攝)。香港大學提供。 港大日前發布 新聞稿 指出,這次耗時六年的研究由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及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賈力誠主持,對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進行了首次全面的種群數目評估,其最新研究報告結果與一般大眾想法大相逕庭。 賈力誠透過新聞稿表示,「今次的研究結果與過去多年報導的數字差別很大。而事實上根本沒有『香港海豚種群』這回事,這跟香港傳媒經常重複的報導完全不同」。 鯨豚生態研究小組成員、報告主要作者陳釗賢補充,「事實上,香港水域的白海豚是珠江河口種群(Pearl River Estuary population)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牠們不會理會香港與內地水域的邊界,並經常穿越這些水域;...

港環團促削1/3東涌填海區

$
0
0

港府計劃耗資205.6億元,於東涌東面大規模填海130公頃,被質疑嚴重威脅鄰近海岸公園以及濕地的生態環境。環保觸覺指出,東涌東填海位置距離大小磨刀海岸公園不足1公里,與大濠濕地水道距離更不足100米,一旦相關填海工程獲得通過,每日將會有大量工程船隻來往,擔心會影響區內的生態環境。環團促請當局將東涌東面計劃填海的範圍削減1/3,並且優先踢走與住屋無關的遊艇區規劃。

港府已經為東涌東填海計劃向立法會提出撥款申請,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下周二將開會討論有關項目。根據政府提交的文件顯示,面積130公頃的填海區當中,將會有121公頃用作興建40,800個公營或私人住屋單位,可以容納近12萬人口,預計2023年首批房屋可以入伙。

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譚凱邦表示,政府早前因為大嶼山其他填海工程,於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附近,設大小磨刀海岸公園作為補償,但現時又在距離海岸公園不足1公里的東涌東大規模填海,質疑政府有關計劃是出爾反爾。

譚凱邦續指,填海期間每天會有多達200至400架次的工程船及運砂船,經過大小磨刀海岸公園來往填海工地;而且填海的範圍亦逼近大濠灣水道,擔心大濠濕地同樣會受到工程影響。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學術顧問洪家耀指出,中華白海豚已經幾近絕迹大小磨刀海岸公園,東涌東填海計劃勢會導致區內的生態雪上加霜,「白海豚唔會返番去」。

六國鯨豚專家為台灣白海豚請命:離岸風機設遠一點

$
0
0

六個國家的國際鯨豚專家組成的「東台灣中華白海豚顧問團」下午到彰化芳苑海岸踏勘離岸風場,他們呼籲政府離岸風機政策務必評估對白海豚生態的衝擊,建議風機應設在20公里外,不要讓離岸風機成為白海豚滅絕的最後一根稻草。

加拿大溫哥華水族館研究所教授彼得·羅斯等10多名國際專家,應彰化縣環保聯盟邀請來台參加「台灣白海豚保育國際論壇」,除了希望將「台灣白海豚」的故事帶到全世界,更期待喚起大家重視台灣白海豚的保育。

彰化縣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指出,瀕危絕種的台灣白海豚為特有亞種,族群數量估計只剩65隻,目前正面臨海域汙染、棲地消失、漁業誤捕、河口營養源減少、水下噪音等5大威脅。

彼得.羅斯說,台灣政府發展再生能源政策值得肯定,但發展離岸風機計畫如果沒有做好評估就執行,則對台灣白海豚來說,只是又一次的浩劫。

專門從事鯨類研究的秘魯研究科學家Marie-Francoise VAN博士說,離岸風機施工噪音,與工作船作業翻動海中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都可能對瀕臨絕種的白海豚造成重大的危害。

諾避開觀新藻礁、許厝港、白海豚 桃園離岸風電環評初審過關

$
0
0
桃園離岸風力發電計畫由於可能衝擊觀音大園的藻礁生態,環評案在第一次專案小組的審查,遭要求提補充藻礁覆蓋率、海砂模擬、施工方式、噪音等資料。4日進入第2次初審,在補齊資料,並承諾避開觀新藻礁、白海豚棲地後,已經獲小組建議通過,只待環評大會確認。 諾避開觀新藻礁、許厝港濕地、白海豚棲地, 桃園離岸風電環評初審過關。取自簡報資料。 開發業者「麗威風力發電公司」,在此次審查中提出,將向外海再退縮1公里,避開藻礁可能分布水域,風場面積也全數退出許厝港濕地,風場面積將減為68.5平方公里。 雖然環團再提保留桃園27公里藻礁,並指出應該等待桃市府委託中央大學評估劃設自然地景可行性的報告出爐再討論此案,不過,環評委員宋國士認為,業者此次補充的資料已相當完整,不只用聲納測出海底礁區,並以大面積的攝影補充了海床上礁區的實際狀況。宋國士認為,這些測繪都是業者為了將來實際施工用,所以已是相當完整,應會比中央大學只在陸域上的調查更為精準。 業者強調,已修正計畫,將風場完全退出許厝港濕地,僅有北側極小部分的纜線沿著既有道路佈設,不但距離重要野鳥棲息範圍3公里以上,也距離生態核心區有5公里。 輸配電纜的上岸點也從五處減為二處。業者表示,電纜上岸處的海岸都是泥沙,已不見藻礁,也將沿著桃科、觀音工業區的既有道路併入台電的榮成、塘尾變電站。「已經避開藻礁連續分布的地段。」業者如此強調,「這個地方藻礁應該沒有了,...

當白海豚遇上風機 僅存60隻將無處可逃

$
0
0
2月底冷鋒面才剛過境,台大鯨豚研究室團隊從台中港出發,以Photo ID的研究方式,拍下中華白海豚在海面上的照片,用來辨識不同個體進行相關研究,從2006年以來,已經進行了11年。 台大鯨豚研究室團隊,以Photo ID的研究方式,用來辨識白海豚的不同個體,進行相關研究。 「從6、7萬張照片中,全部累加起來到現在,總共認識80隻中華白海豚」,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周蓮香說,近幾年已經有十幾隻很久沒出現,比對後只剩66到60隻,台灣的白海豚族群數量真的很小。 周蓮香教授強調,從2008年到2016年的迴歸曲線分布來看,白海豚數量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保守估計如果每七到十年死一隻,還算安全,但目前的趨勢是每年少一隻,所以危險性是非常非常高。 台大教授周蓮香表示,資料顯示,白海豚數量呈現下降趨勢,危險性高。 台灣的白海豚大約分布在苗栗縣龍鳳漁港,到台南北邊將軍港間,生活在水深30公尺、距離岸邊六公里以內的沿海水域,因為十分靠近人類活動區域,因而面臨棲地消失、水下噪音、淡水流量減少及污染,和遭到漁業誤捕的生存威脅。 2008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已經將台灣的白海豚,列入極度瀕危的最高保育等級,行政院農委會也在2014年預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範圍,橫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等四個縣市的近岸區域。 台灣的白海豚大約分布在苗栗縣龍鳳漁港,到台南北邊將軍港間。...

海洋委員會三讀兩年 民間團體訴求海洋部

$
0
0
2001年 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 、2016年「德祥台北號」擱淺事故,都由於缺乏海洋資源基本資料,導致無從判定賠償金額。 僅存不到75隻的「台灣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仍面臨漁業行為(底拖網與流刺網)、填海造陸工程造成之棲地消失、空氣與水污染、出海口之淡水減少及水下噪音等威脅,束手無策。 環保團體舉這兩個案例,說明台灣海洋事務急需要成立二級政府機關,而海洋委員會組織章程通過三讀快兩年了,政府在海洋事務仍無作為,應更加快腳步。 世界海洋日前夕,由台灣環保聯盟、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以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多個保育團體召開記者會,要求蔡英文政府盡快依法成立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委員會與海洋保育署,建立台灣海域之生態、環境與資源的詳細正確之科學資料,才能真正達到生態保育、永續發展與離岸風能開發的最佳效益。 海洋日民間團體訴求成立海洋部。攝影:廖靜蕙。 立法院院會雖於2015年6月16日三讀通過「 海洋委員會組織法 」,明定行政院特設海洋委員會掌理海洋總體政策、環境保護規劃等,並設海巡署、海洋保育署為次級機關,執行巡防和保育事項。當時行政院長毛治國核定施行日期為2016年7月4日的海洋委員會,新政府上任後,由於立法院審查時,民進黨立委及黨內高層有不同意見,去(2016)年行政院長林全於6月30日當天廢止施行日期,使得海洋委員會的成立宣告中止。 [1...

全港錄47條中華白海豚 歷史新低 世界自然基金會:「先破壞 後保育」失敗

$
0
0

香港回歸20周年前夕,被冠以回歸吉祥物稱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在本港水域不斷下降,2016/17年度僅錄得47條,較2015/16年度的65條急跌27%,亦是有紀錄以來最低。其中過去最多海豚出沒的大嶼山東北面水域,白海豚更連續兩年絕迹。負責為漁護署撰寫報告的專家指情况令人憂慮,警告若情况持續,不排除數年後,本港水域再見不到這種吉祥物出沒。

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大嶼山東北水域已設立大小磨刀海岸公園,以補償白海豚失去的棲息地,但白海豚未有重新進駐,反映這種「先破壞,後保育」的實驗失敗,必須採取更進取的措施如設立更多保護區,才有望令海豚數字回升。

翻查資料,本港90年代末錄得約逾250條白海豚,數字一直保持平穩,直至2011年港珠澳大橋動工,數字開始下降,當中以大嶼山東北面水域為重災區,該區水域的白海豚由11條急跌至2012/13年的4條,到2015/16年首次錄得0條,今年報告顯示,白海豚連續第二年絕跡大嶼山東北面水域。

漁護署最新發表的中華白海豚監察報告顯示,去年度(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西南、西、西北及東北4個主要出沒水域的整體數目只有47條,是過去5個年度新低(2011/12年至15/16年的數目分別為88、80、73、87及65條),亦是自1995年有紀錄以來的歷史新低。

海洋竹南離岸風機環差過關 擬採6.0MW大風機

$
0
0
環署3日下午通過「海洋竹南離岸式風力發電計畫」的環差案。開發商「海洋風力」提出在風場範圍不變、總裝置容量維持為最大128MW的狀況下,打算規劃使用每支容量6.0MW的風機。業者表示,選用大型風機,可減少風機支數,對環境較好,6.0MW也這是目前的國際主流。 離岸風機。取自簡報資料。 業者提出變更了風機配置方案、與漁業的協議結果與環境監測計畫。這也是該案自2013年通過環評後,第六次提出變更。小組則要求業者補充包括了,列表比照變更3種風機配置方案環境面、經濟面的優缺點分析,做為未來風機配置及選用之參考;檢討維持原漁業資源保護對策,並說明於環評書件增列與當地漁會達成漁業經濟合作協議之必要性,且就合作項目逐項檢討可監督性等三點;與港務公司確認本案船隻碰撞風險減輕對策變更之適法性與合宜性等三點。 此案不但是經濟部能源局的三個示範案之一,也是國內第一起通過環評的離岸風電計畫,具有指標地位。先前兩部示範風機也已經在去年底完成, 今年4月取得首張離岸風電的執照 ,並正式展開營運。 此次提出環差,業者提出兩項新增配置,原配置為2部既存的4.0MW加上示範風場的4.0MW30部,兩個新配置則是示範風場的部分,將是3.6MW33部或6.0MW20部。而業者表示,傾向選擇6.0MW的機組,因為使用大型風機可減少風機支數,對環境較好,6.0MW也這是目前的國際主流。而提出3.6MW的規劃,...

中華白海豚「一屍兩命」擱淺南丫島 環團:情況令人震驚、憂慮

$
0
0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表示,今日(2日)接到市民通知,跟進一宗於南丫島桔仔灣的中華白海豚擱淺個案,該雌性的成年中華白海豚身長2.45米,擱淺時已屬嚴重腐爛,基金會人員到場解剖時發現體內有一條未出生海豚,身長1.02米,暫未能確定海豚死因。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環境保護經理(海洋)李美華對於有中華白海豚一屍兩命,表示震驚和心痛,「香港幼豚數目已是近20年的新低點,低新生率好影響長遠海豚族群嘅生存率。」

她續指有很多原因導致海豚擱淺,或因船隻撞擊或體內有寄生蟲等,需等待解剖後的死因結果,難以從海豚的表面狀況判斷,一般而言,以磁力共振檢驗,可於兩周內得出死因結果。

由於海豚屍體積較大,難以運輸,鯨豚擱淺行動組現場將該條海豚解剖,發現體內有一條已夭折的小海豚,身長1.02米,職員其後將頭顱、胸鰭、內臟及已夭折的小海豚運返海洋公園,作進一步檢驗,以便了解死因。

根據漁護署上周公布的「中華白海豚監察報告」,中華白海豚的數目估計僅餘47條,幼豚整體比率已跌至自2002年的新低,顯示海豚處於低新生率。

保護白海豚 港環團倡高速船航道南移

$
0
0

香港水域出沒的中華白海豚數量跌至歷史新低,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表示,白海豚已連續兩年絕迹大嶼山東北水域,去年8月機場第三跑道動工,未來數年小蠔灣、龍鼓灘填海亦可能上馬,認為白海豚重新使用該水域可能大大降低,促政府應改變策略,加強保育西大嶼與西南大嶼水域,例如將高速船的航道往南移,以避開白海豚的棲息地。

漁護署表示,為進一步保護本港水域的白海豚,政府計劃加快設立更多海岸公園,兩個位於西南大嶼山及索罟群島的海岸公園預計於2018及2019年設立。至於高速船航道南移的建議,由於會影響業界及其他持份者,要研究及廣泛諮詢。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將發起「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行動,走上街頭募集簽名及網上聯署,目標收集1萬人簽名提交政府,要求加強保育白海豚。

根據漁護署報告,部分本來定居於北大嶼山水域的白海豚,已遷移至西大嶼、甚至西南大嶼水域,故學會認為應加大力度保育西大嶼與西南大嶼水域。學會提出兩項建議,包括短期內把高速船航道南移至索罟群島以南一帶水域。學會又認為應將擬建的西南大嶼和索罟群島海岸公園連接,長遠更應將大嶼山北至西南所有的海岸公園公園連結,成為有效的保護區。

離岸風機示範機組「福海」 選址衝擊生態 遭打入二階環評

$
0
0
第一期離岸風電示範機組「福海彰化離岸風力發電計畫」,17日上午慘遭環評初審小組建議打入二階環評,恐將成為首起離岸風電進入二階環評的個案。 小組以此案屬航道內側開發行為、基座距離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範圍1800公尺、風場位處海域接近海域水深15公尺內的白海豚主要活動區等理由,建議全案進入二階環評。 若此案在環評大會確認進二階,即便通過環評,時程上恐怕是趕不上能源局後續的遴選。 彰化外海離岸風場與白海豚棲地套圖,C區即為此案所在處。環署綜計處提供。 福海案是經濟部第一階段風電「示範獎勵」計畫,通過的三家業者之一,但在選址上卻出現爭議。此案並非後來能源局公告潛力場址、分區塊開發讓業者進駐的位置。 環評閉門會議討論認為,此案最大總容量是裝置低於120MW的機組,且屬航道內側開發行為,基座又距離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範圍1800公尺,且風場位處海域水深17至45公尺,很接近海域水深15公尺內的白海豚主要活動區,加上鄰近漢寶保護區及王功、福寶保護礁區範圍及漢寶濕地重要野鳥棲地,因此,小組最後以《環評法》第8條「對保育類或珍貴稀有動植物的棲息生存有不利影響」,建議此案進入二階環評。 此案在上一次的審查中,除了因為選址問題,白海豚、鳥類等海域生態調查受到關注外,政府機關尚無明確的漁業補償機制,也讓部分委員覺得政府任民間企業在前面擋子彈,對業者並不公平。 目前彰化外海離岸風機,...

專家:母豚生育力降 乳汁受污染 小白海豚比率新低

$
0
0

本月初一隻懷孕的中華白海豚在南丫島擱淺,一屍兩命。海洋公園初步懷疑是難產死亡,自2006年起至今,已有30條幼年中華白海豚擱淺。漁護署的監察報告顯示,去年幼年中華白海豚比率已跌至新低,僅得1.8%,只記錄1條嬰年期的海豚和20隻幼年期的海豚。有海豚專家指,幼豚數目越來越少,本港海豚族群正面對老化問題。

根據海洋公園數字,自2006年起保育基金曾接報跟進104條中華白海豚擱淺個案,當中30條是幼豚,幼豚擱淺比例幾近三成。

海洋公園回覆查詢指,由於很多擱淺個案的屍體已屬嚴重腐爛,難以確定其死因。根據過往紀錄,沒有發現年幼海豚的主要死因。而有可能導致年幼海豚死亡的原因包括先天缺陷、餵哺不足以至過瘦、以及母體乳汁含污染物等等。據過往研究初步顯示,中華白海豚體內積聚有機污染物、鉛和水銀等重金屬,導致其神經、免疫及生殖系統,以致肝臟解毒功能受損。

漁護署數據顯示,去年只目測到1條嬰年期海豚,幼年期只有20隻,幼豚比率跌至1.8%,是有紀錄以來新低。2009年港珠澳大橋初動工,當年幼豚比率有7.4%。報告警告,過去15年幼豚比率持續下降,令人嚴重關注海豚未來的數目。

桃園離岸風機搶頭香過環評 護藻礁再縮規模

$
0
0

蔡英文政府推動再生能源,推動「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德商英華威風力集團的子公司麗威風力發電的桃園離岸風力發電廠計畫,在允諾退縮風機配置於水深25公尺以外區域,環保署環評大會今(19日)審查通過,「搶頭香」成為取得經濟部能源局離岸開發第二階段(鼓勵業者開發潛力場址)資格的首家業者。

雖然業者提出離岸已達1公里,且距離觀新藻礁分布區域約2公里,並且避開許厝港濕地及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等重要敏感區位,專案小組也建議通過,但今天在環評大會仍有其他環委質疑,認為恐會對藻礁影響。原本業者承諾水深20公尺內不開發,預估就會拿掉兩排風機,離岸距離也從1公里拉大到2公里,但環委認為颱風波浪影響是水深30公尺,認為至少要到水深25公尺,才不會影響藻礁生態,若不同意要再退回專案小組審查。

為此環評會議還一度休息,讓業者緊急打電話與德國總公司聯繫,最後同意依照環委要求的25公尺水深外設置風機,才讓此案通過,但業者必須補充距離白玉藻礁距離等資料,在下次環評大會確認後通過。

Viewing all 2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