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白海豚 + 中華白海豚 + 台灣白海豚
Viewing all 2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死亡鯨豚松柏港現蹤 將送科博館製標本

$
0
0

海巡署中部地區巡防局第三海岸巡防總隊日前接獲通報,指出有民眾在台中松柏漁港附近發現一隻死亡鯨豚,經鯨豚協會人員研判為中華白海豚,將運送到自然科學博物館製作標本。

海巡署中部地區巡防局第三海岸巡防總隊今天(15日)發布新聞稿表示,13日晚間接獲潘姓漁民報案,指出台中市大甲區松柏漁港北邊岸際發現一隻死亡鯨豚,海巡人員抵達現場,隨即將死亡鯨豚搬移至安檢所外停車場空地放置,待鯨豚協會人員協助處理。

14日中午,鯨豚協會人員抵達現場實施測量及判別作業,後續海巡人員協助將死亡鯨豚搬上貨車。鯨豚協會人員表示,初步判定為中華白海豚,身長約180公分,將規劃運送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製作標本。


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廈門成立 目標遏制種群衰退

$
0
0

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2017-2026年)昨(5)日在廈門舉行啟動儀式,包括香港、台灣相關機構共同參與的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同時成立。

據中新社報導,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由中國農業部制定,同時在中國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的支持下,由中國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發起成立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

根據該行動計劃的目標安排,近期到2021年,重點區域中華白海豚種群的衰退趨勢須得到有效遏制,70%的中華白海豚的重要分布區域獲得有效保護;遠期到2026年,中國中華白海豚要獲得切實保護,90%以上的中華白海豚的重要分布區域獲得有效保護。

港環團研究揭高速船減白海豚八成聽力 增撞船風險

$
0
0

香港漁護署今年發表的中華白海豚監測報告顯示,香港水域錄得的白海豚數目僅存47隻,創紀錄新低。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16年10月至今(2017年)9月,於中華白海豚經常出沒的南大嶼一帶水域,開展首次全天候海底聲音研究。研究發現,海上繁忙交通,尤其是平均每7.5分鐘的高速船、令中華白海豚對聲音的聽力降低最多八成。海豚對聲音十分敏感,牠們主要透過聲音覓食和溝通。聽力受損,恐增加撞船受傷風險,建議船隻減速或改道,未來冀開展船隻速減試驗計劃,同時,有學者認為,港珠澳大橋啟用可能可減低海水交通。

環署趕年底確認離岸風機19案 專家會議先統一水下噪音規範

$
0
0
環保署在今年下半年陸續做完19件離岸風機案的環評初審,並將從本週三(13日)開始,打算在年底前一口氣以三次環評大會來完成一一確認,至於一路審查過程中最受關注的水下噪音問題,由於環保署打算訂出施工期水下噪音評估方法及閾值的共通性規範,因此在11日上午舉行專家會議。 目前環署與專家傾向比照德國的規範,警戒區750公尺處水下噪音聲曝值(SEL)不得超過160dB。而到場的外商,如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達德則表示,要用什麼規範都好,因為他們會以在歐洲施工的標準來台灣工作,只盼環保署提出明確的規範。 「之前千架風機時代都只是紙上談兵。」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直言,表示過去很多該做的調查與規範都沒有提出來,而經濟部卻又要求環保署要在今年底前完成環評,因此才會有這樣一路趕到大會要確認通過這些案子前,還在設法討論出這些規範。而面對風機可能最快在明年下半就會正式開始施工,在明年能源局還在進行遴選、競標的程序時,環保署、農委會等相關部會將把握最後時間再討論與調查。 環署在11月底共完成19件離岸風機環評初審,其中多案為第二階段的潛力場址,遭限定要在今年底完成環評,此外,還有其他案子搭上順風車,也在這一波環評中要在年底前完成審查。 雖然由於離岸風機有做過政策環評,因此已有由遠而近、距離白海豚重要棲地1000公尺以上,及為鳥類保護規範等原則,讓個案環評的效率得到提升,但在水下噪音的部分,...

爭議風機環評 桃新翻身失敗 台電離岸二期爭議中過關

$
0
0
17日環保署進行第324次環評大會,爭議離岸風機案件台電離岸二期、桃新離岸風力兩案也在審查之列。由於這兩案離岸較近,前者有衝擊白海豚生態疑慮,後者也衝突當地牽罟、藻礁獨特的漁業文化,因此會前惹來民間團體抗議,訴求兩案都不該過關。 原先小組在初審建議台電離岸二期通過、桃新離岸不予開發,經過討論後,大會仍維持原議。 選址大肚溪出海口 台電離岸二期背政策環評「先外再內」原則 台電離岸二期在第一次初審時,由於離岸最近5.8公里、離白海豚1.5公里,有傷害白海豚與鳥類的疑慮而惹議。台電後來提出退後與縮減,將風場面積從118.6平方公里減為89.21平方公里;離岸距離從原規劃最近5.8公里退到9.7公里;離白海豚最要棲息區,從最近原先規劃的1.5公里加碼到4.2公里。並承諾使用施工噪音較小的套筒式基樁,也將讓出鳥類穿行廊道,並避開航港局預定航道等,因此獲得小組建議通過。 但環團仍緊咬此案違背政策環評的「先航道外再航道內」原則,更質疑台電喊出的退縮範圍,不見得就能確保白海豚棲地內不會受干擾。就是認為台電應該先提出「退縮後」的「噪音模擬圖」,同時將新的噪音模擬和白海豚棲地做重疊再說,此案應該暫緩,不應該躁進,以免淪為血色電力,讓只剩下60隻的白海豚就此滅絕。 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雖然退縮了,但此案選址還是就在大肚溪出海口,仍是緊鄰了白海豚的兩大熱區,當地不但有鯨豚、魚類,也是遷徙性水鳥、...

風機遴選起跑 水下噪音規範還沒訂 學者籲開放資料補救

$
0
0
台灣的離岸風機開發,今(2018)年將進入經濟部的遴選程序中,不過風力發電可能帶來的環境衝擊,例如水下噪音要怎麼測量、怎麼評估,卻至今沒有完整的規範。如何減輕與補償,中研院學者建議,以資訊公開,納入公民參與來因應。 25日知洋科技公司、海洋工業技術聯誼會、國外技術商、國內關注離岸風機的環團等,合辦了「離岸風場環境風險問題及產業解決方案論壇」。其中水下噪音的測量與評估,最是討論焦點。 知洋科技總經理湛翔智指出,對於離岸風機的水下噪音,問題不只是施工打樁時而已,長期的船舶低頻噪音也應關注,尤其這些離岸風場陸續建置起來後,也可能造成航道、漁業範圍的改變,因此也應該一併納入評估。 目前美國、歐盟也是初步投入,包括台灣,亞洲各國都還沒有提出相關的監測評估規範。產業面臨水下噪音尚無完整規範,國內工程顧問公司也普遍缺乏水下聲學的技術,但風機、打樁的規格與技術仍處於不斷改變中,的確遭遇不少挑戰。 湛翔智表示,目前台灣對海洋動物的調查研究仍不足,對牠們受水下噪音影響的研究也是剛起步,若是參考國際經驗,目前是聲學與目測動物行為兩者並行來處理。 「以良心來說,我不認為可以隨便喊出來一個數字。」湛翔智透露,環保署曾經向他諮詢能否快速的得到一套水下噪音管制標準,但他以美國修訂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中的相關技術指引為例,表示至少要花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行,因為該有的公開收集意見、溝通,並不能省略。 湛翔智更提醒,...

離岸風機環評「年末出清」 福海二期翻案失敗確定出局

$
0
0
環署9日舉行兩次環評大會,一口氣審查了中能、福海、雲林、大彰化、海鼎等離岸風機環評案。前3案由於位在近岸,面臨民間團體的反彈,大彰化與海鼎則因為已在航道外而爭議較小,其中福海案雖然業者極力爭取翻案,不過在投票後,仍維持小組建議的不應開發,雲林離岸則需補正多項後再進大會確認。 這一批離岸風機案通過的案子預計的發電量合計就達4.6GW,9日經環評大會確認後,通過者將進入經濟部能源局的遴選,去年送審的27件離岸風機環評中,已有22案確認通過,確認駁回的有桃新、福海,處於「審查中」的3案,則是雲林還要補件再審。剩下尚未進入大會的,新北離岸是小組建議駁回、臺海桃園(W1N)小組建議退回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福海雖然是第一個通過環評的示範風場,不過至今沒有完成示範案2支風機的設置,相形之下,晚一步通過環評的上緯海洋,已在去年完成2支示範風機的建設。福海年初遭能源局認定進度緩慢,已失去示範意義,不但不再接受福海的展延申請,更取消其示範風場資格,之後不得領取獎勵補助,履約保證金也將沒收。 相鄰試辦案的二期,在環評過程面臨波折,小組原本建議打入二階環評,在業者提出退縮方案後,大會將它退回小組,小組再審後,卻反而提出不應開發的建議,今次大會最後確認此案不應開發。 除了一期2支風機遲遲未開發設置,已失去示範意義;二期的計畫又因為漁民激烈反對,甚至演變為訴訟,又恐衝擊白海豚、鳥類等生態。其離岸過近、...

台灣白海豚 美海洋暨大氣總署認列瀕危物種

$
0
0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在美東時間8日早上,因台灣沿海過度開發等環境因素,正式將台灣白海豚列入瀕危物種。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及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發布新聞稿指出,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研究顯示,台灣白海豚的數量已低於100隻,加上「沿海地區過度開發」、「淡水流量減少」等環境因素,因此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漁業部,正式將台灣白海豚列為瀕危動物保護法(ESA)中的瀕危物種。

根據蠻野心足提供的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聲明稿摘要指出,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在仔細審核台灣白海豚的現況等各種訊息後判定,台灣白海豚是瀕臨滅絕的生物亞種。


建人工島發展東大嶼都會 白海豚慘被犧牲?

$
0
0

為期5個月的香港「土地大辯論」諮詢已於上月底展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18項的建議,當中分為短中期選項,中長期選項及概念性選項。6個中長期選項(即有潛力於未來大約10年至30年內提供額外土地)中,包括幾個爭議性的選項。

香港漁護署2017年發表的中華白海豚監測報告顯示,該港水域錄得的白海豚數目僅存47隻,創有紀錄新低。環團認為與港珠澳大橋、機場三跑工程、海上交通繁忙等有關。如落實發展東大嶼都會方案,將令人更關注中華白海豚的安危。同時,香港政府評估中部水域填海可能對周邊的多種水質、生態敏感受體及漁業資源造成潛在影響,包括珊瑚群、香港雙足蜥、白腹海鵰、江豚、魚類養殖區等。而橋樑及隧道等也可能對水流及水質造成影響。

香港大嶼山海豚活動次數明顯下降 初生海豚存活率低

$
0
0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香港鯨豚研究計畫」最新調查發現,海豚在香港大嶼山活動次數,有明顯下降趨勢,中華白海豚由2011年88隻,跌至2016年47隻,此外,一些經常出沒於香港水域的海豚,近年已不見蹤影。

據報導,香港鯨豚研究計畫由1995年開始,研究人員表示,大嶼山西面水域是香港唯一持續錄得較多海豚出沒的地點,但2016-2017 年期間,發現海豚在該處的數量逐漸減少,另一地點北大嶼山水域大幅下降。

本次研究也調查了中華白海豚存活率及生產情況,發現27隻海豚壽命已到25歲或以上,有2/3的海豚壽命到了12歲或以上,均已達到性成熟的成年個體。在149個獲確認的產子記錄中,超過40%與母豚有緊密聯繫的初生幼豚,在首次被發現後便不知所蹤,因而推斷香港初生海豚的存活率處於偏低水準狀態。

為天然氣擴建台中港 白海豚遷徙廊道恐截斷

$
0
0
為了未來天然氣的供應,台中港將為了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擴建外廓防波堤。此案填土面積超過50公頃,依法應進入二階環評;而開發行為恐怕截斷白海豚遷徙廊道,更是最受到關注的焦點。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預料,後續審查必定「熱鬧滾滾」。 20日在第334次環評大會確認進入二階環評後,此案後續將有公開說明會、範疇界定會議、撰寫環評報告書、現勘、公聽及環評審查等程序要跑。 台中港位置處於大甲溪口、大肚溪口之間,處於「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預告範圍內,也是白海豚遷徙廊道。環評委員鄭明修指出,在這個區域,將面臨「白海豚會不會轉彎」的問題。 面對巨大堤防與加深的水深,有的白海豚可能會轉彎通過、有些則選擇掉頭原路退回,可能造成數量已稀少的白海豚群族再分為二,而造成基因窄化、甚至滅絕的後果。鄭明修提醒,白海豚的行為學研究調查將是關鍵。 此案由台電與台中港務公司聯手提案開發,他們在報告中提出,未來將把白海豚的水下聲學、食餌調查、海上調查及陸上觀測作為調查重點;並將聘請周蓮香、李佩沂團隊進行海上調查及陸上觀測,陳其芳團隊研究水下聲學,及由邵廣昭團隊進行食餌調查。至於白海豚遷徙廊道遭截斷的因應對策與保護對策,將在二階環評時再提出。 環評大會要求,台中港未來考量白海豚等生物時,必須優先考量「迴避」,包括施工期間噪音、水質、水溫、海豚食餌等,以及對營運期間可能造成生態棲地切割等衝擊,提出具體的減輕對策或替代方案...

【聯合聲明】在沒有確認有效的復育計畫前,不宜再干擾白海豚棲息地

$
0
0
為籌備未來計劃設於台中港的天然氣接收站,由台灣港務公司及台電主導的台中港外港區擴建計畫第一期開發案,已在7月20日由環評大會確認將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程序;然而正如媒體報導,此開發案位於已屬極度瀕危的台灣白海豚族群棲地內,確實將嚴重影響其生存。作為關注台灣白海豚保育及海洋生態的團體,本會對於此開發案的看法如下: 1. 在沒有確認有效的復育計畫前,不宜再干擾白海豚棲息地 白海豚為台灣特有亞種,其族群數量約70隻,為國際關注之瀕危物種,自2008年起保育團體即不斷呼籲政府應有積極可行的復育計畫,而2015年國際專家學者也建議,2030年前應將白海豚族群數量回復到100隻。2018年美國瀕危物種法將台灣白海豚列入保育對象,該法之基本精神,即係要求各主管機關應制定保育計畫,讓瀕危物種回復至免於滅絕的族群數量。因此,台灣應立刻制定復育計畫,並確定白海豚族群脫離滅絕困境之後,方能在其棲地範圍進行其他開發計畫。 2. 全面檢討本案必要性 開發單位於提送初審之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中表示,如本案不開發(即「零方案」),液化天然氣船進出港及靠泊卸收作業安全「將有疑慮」,另將於今年9月開始進行一年期之台灣白海豚生態調查工作。本開發案應該進行整體天然氣發電政策環評,選擇對生態影響最小的地區興建接收站。根據國際專家判斷,本案會影響88%白海豚南北覓食與生活路徑,加上未來密集的離岸風機工程,...

海巡新任務!出海在浪裡數海豚 白海豚復育專案ing

$
0
0

海巡署今年5月起進行組織改造,轉由海洋委員會轄管,近日新竹以南、嘉義以北的岸海兵力都接獲一項任務,就是在浪裡數「白海豚」。

近期有海巡官警披露,海巡隊受命出船後若海上若沒有很多需要監控的船,就要轉盯「白海豚」。布袋海巡隊6月7日10時38分在嘉義東石鄉西南方2.2浬蚵架區外,錄到這近十隻的白海豚族群影象。

海巡署表示,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在2018年世界海洋日中部淨灘活動場合,向海巡署反映:「台灣群原應有近百隻,但目前恐僅剩十幾隻」,要求協助保育,海巡署因此著手規劃「白海豚復育專案」,協同相關主管機關共同加強保育措施。而海洋保育原本就是海巡核心任務之一,海巡艇監控白海豚是在艦艇主要執法任務外順便,不影響主要任務。

海巡署說,海巡署目前採取記錄生態資料,加強取締違法。發現白海豚立即錄影或拍照並記錄,勤務結束後,將資料送海巡署中部分署彙整及按月彙報。而海巡隊於線上任務艇出勤時,加強海面搜索,如有發現,即錄影並填表,記錄出入海域。岸際部隊執行勤務時,於岸際使用大倍率望遠鏡加強海面觀測,如有發現即作紀錄。

白海豚漁網身纏急需《海洋基本法》保護 環團籲儘速立法

$
0
0
立院週五(21日)開議在即,立委賴瑞隆與環團拿出瀕危白海豚遭漁網纏繞、傷痕累累的照片,爭取《海洋基本法》成為這個會期的重大法案並完成三讀,以推動更積極的海洋保護。 賴瑞隆所提《海基法》草案已在立院等了一年,海委會版本也已送入行政院候審,雖然海委會、民進黨立院黨團都表態將《海基法》列為本會期優先法案,但最後仍得看行政院決定。《海基法》若進入立院,將由內政委員會負責審查,賴瑞隆表示,該會召委管碧玲也表示願意支持。 環團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陳秉亨、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出示一對在雲林沿海發現的母子白海豚照片,母豚身上有舊有傷口,子豚則遭漁網纏繞深陷入身體。 環團指出這樣讓人心疼的畫面並非個案,族群數量已經剩下不到70隻,已屬於瀕危的白海豚,近年持續發生死亡事件,除了漁網誤捕,大量離岸風機也陸續展開施工,也將對白海豚造成干擾,政府應該拿出積極的保育措施,保護海洋生物並讓鄰近漁村轉型為永續漁業,因此《海基法》應該盡快完成。 文魯彬指出,白海豚目前面臨了五大死亡威脅,包括棲地消失、空污與水污染、出海口淡水減少、噪音與不當的漁業行為。文魯彬認為,其實這五大威脅,對漁民同樣不利。民間團體期望《海基法》可以成為一個平台,政府藉此跨部會展開海洋保護作為。 海委會綜規處長沈建中表示,海委會4月成立後,就把海基法列為最重要的工作,已經完成草案並送行政院,...

中火增2部燃氣機組 4部燃煤轉列「備載」 何時退場說不清

$
0
0
台中發電廠15日在環署進行新建燃氣機組計畫環評案初審,原本計畫除了提出新建2部燃氣機組,也將讓既有的1、2號燃煤機組轉做備用,在行政院長賴清德12日於立院宣示,台中電廠要在「2023年燃氣機組運轉,1到4號燃煤機組轉備載」後,也修改了計畫內容。 不過,此案除了新增燃氣機組,還將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卸收碼頭、輸氣管、5座儲槽、海水淡化廠等設施,緊鄰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地預告範圍,有大量白海豚目擊紀錄顯示為熱區,環團提醒,此舉恐切割白海豚的南北族群,並造成滅絕。此案在減空污與白海豚生態上,面臨了困難的抉擇,部分環委與民眾更建議與台中港併案。 此案一度遭小組討論,是否要與相鄰且因此案而生的「台中港擴建外廓防波堤計畫」合併一起做二階,但最後仍決定給出再一次補件的機會。小組要求補充機組汰換規劃、白海豚生態對策與台中港外廓港的加乘效應等資料,小組召集人王价巨表示,若下次還是沒有辦法說明清楚,很有可能考慮讓此案進入二階環評。 新增2部燃氣機組 4部燃煤陸續轉列備載 2部要新建的燃氣機組,將使用台中發電廠內既有的13.4公頃土地,台電表示,新增燃氣機組後,既有1至4號燃煤機組就將陸續轉為備用,減少生煤使用量,空品就會開始改善。而自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好處,是擴充卸儲容量及操作裕度,提高天然氣安全存量天數,提升供氣及供電穩定。 但環團要求加速除役燃煤機組,擔憂列為備載,將來可能又「火力全開」,...

白海豚6年減4成 環團倡先保育後填海

$
0
0

白海豚生存環境嚴峻,有環保團體指,自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開始後,海豚數量六年間減少4成,而工程未作任何遷就,認為環評制度名存實亡。團體要求政府先確保海豚數量穩定,再推「明日大嶼」填海計劃。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引述漁農自然護理署數字指出,自2012年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開始後,六年間整體海豚數量由80條下跌至47條,跌幅達4成,其中大嶼山北面水域情況嚴重,西北水域白海豚數量更受重創,東北水域3年未有白海豚出沒,過去2年每年初生海豚只有1條。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指出,大橋工序去年大致完成,但在大嶼山北部海豚未有恢復出沒,但接下來先有機場第3跑道工程,後有施政報告「明日大嶼」願景,涉及龍鼓灘和小蠔灣的填海工程,預計北大嶼水域只會雪上加霜。他要求政府貫徹「先保育、後發展」方針,叫停海洋工程、先進行保育措施,待海豚數量穩定後再發展。

港珠澳大橋穿越白海豚保護區 耗資15億做保育

$
0
0

港珠澳大橋今(24)日正式通車,穿越了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於這片水域的海洋環境極為敏感,研究人員透過多次出海調查,縮短施工工期,調整施工方案,期待實現白海豚「不搬家」目標。

這片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面積為460平方公里,而港珠澳大橋穿越了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約9公里、緩衝區約5.5公里,共涉及保護區海域約29平方公里。

為了降低對白海豚的不良影響,大橋調整了方案設計、施工建設、工程管理、技術研究等,盡量避免在4至8月白海豚繁殖高峰期進行大規模疏浚、開挖等容易產生大量懸浮物的作業。

部分施工方案也優化調整。例如,通過增大非通航孔橋跨徑,將原本318個橋墩減少至施工階段的224個橋墩,並且採取鋼圍堰加鋼管複合樁工藝,減少佔用海域面積,降低阻水率,減少施工噪聲。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曾公布數據,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自建設以來,約有3.4億元(人民幣,約15.18億)花在白海豚保護上。

林佳龍、張麗善、林明溱等候選人簽宣言 承諾保育白海豚、石虎

$
0
0
九合一選舉在即,未來的縣市長願意為瀕臨滅絕的台灣白海豚、石虎努力嗎?在環團與學界邀請下,這二種動物棲息所在的七縣市,共12位縣市長參選人簽下「白海豚、石虎保育運動宣言」,承諾當選後推動保育政策。 「石虎白海豚也要投票」連署活動由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發起。主辦單位呼籲,動物保育與地方發展可以雙贏。地方政府可以訂定保育自治條例,或循各種方式加強創造友善環境,讓瀕臨絕種動物數量止跌、回升進而脫困。 現任縣市長候選人大多保守 嘉義空白 「石虎白海豚也要投票」對象是出現白海豚或石虎的地方縣市參選人。在縣市長部分,主辦單位聯絡22位參選人,僅12位同意簽署,分別是: 苗栗 :徐定禎(無)、徐耀昌(國民黨) 台中 :林佳龍(民進黨) 南投 :林明溱(國民黨) 彰化 :白雅燦(無) 雲林 :王麗萍(無)、張麗善(國民黨) 嘉義 :無 台南 :林義豐(無) 許忠信(無)、高思博(國民黨)、蘇煥智(無)、黃偉哲(民進黨) 宣言內容為:「本人承諾當選後願意支持、通過台灣白海豚與石虎的保育 相關法案,擬定具體政策,進而推動落實保育政策之施行,讓台灣白海豚與石 虎脫離瀕臨滅絕的困境,並協助爭取農漁村地方創生預算,以創造農漁村發展與生態保育雙贏的機會。」 中央缺瀕絕物種專法 地方作法須創新 屏科大野保所裴家騏指出,他並不樂見保育行動衝擊到地方居民;...

又死了一隻白海豚啟示錄:海上觀察員亟待培育 為西海岸鯨豚健康把關

$
0
0
「咚…咚…咚….」當你的生活環境中,突然出現一個平常沒聽過,持續至少15分鐘的巨大施工噪音,會讓你有什麼感覺?2018年11月25日中華鯨豚協會召開了「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制度交流座談會」(簡稱MMO座談會),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台灣大學獸醫系副教授楊瑋誠,在15分鐘演講時,用荷蘭打樁的噪音當背景音,讓與談聽眾們身歷其境;甚至有人舉手,希望可以關掉噪音,因為噪音讓人聽不清楚講者到底在說什麼了。 如果你是在渾濁海域、靠聲音與同伴溝通、覓食的鯨豚,面臨巨大的噪音生理、心理會有什麼影響?楊瑋誠說,「這15分鐘的噪音還只是幾百下而已,每隻海上風機設置,打樁完成,都要打上四千下。」未來,台灣會有千架風機在海上設立。生存範圍只在台灣西部海域,水深20米內近海的中華白海豚,要何去何從?這麼大量的施工噪音,白海豚是否有喘息的機會?相關單位的規範顯得越來越急迫。 楊瑋誠表示,根據在海洋公園研究的結果,噪音對海豚有影響會讓健康狀況下降,「因此在打樁時,海洋哺乳觀測員以及水下聲學監測,極為重要。」 明年苗栗的海上風機即將繼續施工,需要為數眾多的海上觀察員(marine mammal observer,簡稱MMO)在現場,以確保警戒範圍內沒有白海豚。但是,台灣具備受過訓練的觀察員了嗎?數量足夠因應施工需求嗎?這也是中華鯨豚協會廣邀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國內外學者專家、NGO民間團體、風機施工廠商、...

從紀錄片看台灣西海岸30年變遷──《白海豚啟示錄》導演與科學家專訪

$
0
0
12月12日,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這天與位在台中的視群傳播公司許鴻龍導演以及《白海豚啟示錄》片中的首席科學顧問黃祥麟博士,約了採訪。《 白海豚啟示錄 》是11月份才在公視首播,獲文化局補助、最新的白海豚生態紀錄片。 走進視群公司,最吸引人的莫過於辦公室後面的佈置很像野外,有樹、蕨類、池子、魚蝦…等豐富生物的生態攝影棚。這天許鴻龍下午要去學校教攝影課,因為攝影是他的最愛,「攝影才是我的主業,當導演只是副業啦。」許鴻龍笑著說。 26年超過300部作品 今年51歲的許鴻龍,1994年成立「視群傳播事業有限公司」,拍過《月光海岸》(主角是陸蟹)、《重返里山》(主角是大田鱉與石虎)…等,都是國內外獲獎無數的優質生態作品。拿出一本與昆蟲大師李淳陽合作、收藏著歷時30年一格一格分鏡照片的的手工企畫書,看得出許鴻龍對生態影片的敬業態度。他製作的「台灣生態顯影」系列,也讓團隊獲得電視金鐘獎「最佳攝影」。 《白海豚啟示錄》歷時四年拍攝、100個小時,耗資400多萬,部分經費來自文化部的支持,但其中還是有60幾萬是許鴻龍貼錢才能完成。生態紀錄片的成本費用高昂,擔任此片白海豚科學顧問的黃祥麟說,他拿這片給中國的朋友看,對方還以為這是一部上千萬製作──這部片可說是兩人合作完成的一次不可能任務。 26年的紀錄片生涯,視群傳播拍攝超過300部紀錄片。曾經公司規模大到年營業額上千萬;現在公司規模縮小到3人,...
Viewing all 22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